我的高考记忆——大学毕业40周年之际

发布者:东大校史馆发布时间:2024-05-31浏览次数:193

张晶

我是1982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动力系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到2022年已经整整过去40年了,这40年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也从一个稚气未消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电力科研的老专家。回想自己40年的成长经历,大学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使我赶上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经历了国家电网跨越式发展的难忘历程,我想我的点滴成绩都离不开母校的教育和老师同学的支持。毕业40年有太多的话想说,但是最先映入脑海的还是关于高考的一些记忆,毕竟当年的高考是文革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一个关系国家前途命运重大事件,也深深影响了我的一生。这还要从1977年说起。

1977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7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主要内容:1、开除了“四人帮”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2、通过了华国锋同志担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3、恢复了邓小平同志的党内外职务。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制度。10月国务院决定高等学校招生实行统一考试。


提前试水1977

1977年,我在位于山东蒙阴县野店公社朱家坡的国营山东泰山机械厂子弟学校读高二年级。10月我们班级响应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学工”活动,我被分配到车间学习车工技能,我的师傅窦星星来自山东省沂源县,她当时应该是20多些,身材不高,小巧玲珑,长相甜美,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在她的指导下,我很快就能上手加工一些简单的零件了。同时我开始认真学习车工的基本功——磨刀。这时候厂里也传达了国家准备年内恢复招生考试的消息。星星师傅还很认真地跟说:“你还很年轻要去上大学,要走出去,天地会更广阔”,让我工余时间抓紧复习功课,争取考上大学。在工厂实习时,结识了同车间的韩鸣大哥,他比我年长四岁,插过队,进厂当工人也好几年了,已经是年轻的老师傅了。他年轻帅气,为人豪爽,在同辈中很有号召力。他学习基础好,迫切希望汲取更多的知识,也在准备高考,有时间我们就交流些高考的信息,相互打气鼓励。

考试定在12月初,这次高考是文革中断后的首次,厂里也做了充分的动员,凡符合招生规定的人员,全部可以报名,这对于很多往届生和老三届是最后的机会了。整个厂子一下子都沸腾起来了,大家都很兴奋,感觉上大学,就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进了一步,最重要的是改变自己命运。但是面临的问题多多,备考时间也就一个多月,老师也没有考试大纲复习指南,只能指导学生反复学习教科书,剩下的只能靠自己平时积累了。

厂里的考生有在职职工、插队知青、往届生、在校高中生,128日满载着考生的大卡车把我们拉到了蒙阴县常路公社考点。考试是在129-10日两天,当时高考还不是全国统一试卷,而是各省自行出题。记得语文考卷理科生要求写一篇作文《难忘的一天》,数学题目较难,有平面几何,最后一大题是关于如何砌猪圈的应用题。另外数学的附加题有大学里的极限和微积分内容(但是不计分),一看完全不会,只能放弃。

1978年春节前,厂里我、韩鸣哥和张竟静大姐接到体检的通知,到野店公社医院参加体检(相当于现在的乡卫生院),我第一次发现视力近视,当时主持体检的的陈主任,把他的眼镜借给我,矫正视力才算过了关。他是从济南下放过来的老三届,为人和蔼,医术很高,方圆十里八里的百姓都愿意找他看病,后来听说他也考取了研究生,回济南大医院工作了。


高考备战1978

1978年春节后,新的学期开始了,知道自己没有被录取,说明基础知识还是有欠缺,参加体检了,说明距离录取也接近了。自己的目标也更清晰了,一定要在1978年高考中实现上大学的愿望,走出大山,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按照教学计划,3月初我们班级同学来到了20里外的新庄大队(现在的村),开始了半个月的“学农”活动,主要工作是在贫下中农指导下参与农业劳动(整理土地)。吃饭就2人一组派在农民家里,住宿就集中在新庄的知青点,实际上就是一个仓库,门窗破旧,到处透风,地下垫上麦草,把自己带的席子和被窝铺上,男生十几个人人挨人。女生是知青点单独的小屋,条件也差不多。沂蒙山区的早春,仍然是春寒料峭,晚上吃过饭,大家在昏暗的灯光下简单的劳动总结后,就钻进被窝睡觉了。早上5点多,天还有点黑,大家就来到附近的小溪边,用冰冷的溪水洗漱完毕,马上就下地干活,到9点左右去老乡家吃早饭。上午要干到下午2点吃午饭,没有午休。晚上要干到6点,人也是极度疲劳。当时饭量很大,一顿可以吃3-4个地瓜(白薯)干煎饼,基本吃不到肉,农村很苦,农民很穷。还好派饭家的男主人在公社农机站工作,时不时还能搞些咸鱼(腌制的海杂鱼),另外老乡家的鸡蛋是舍不得吃,要去换零花钱。当时为了宣传“学农”的活动,还组织了一期知青点的黑板报,我和班里的刘智山被选中,他负责美术设计,我主要是配合,写美术字,干了两天,不用去上工了。多年以后刘同学以美术特长进了泰安酒厂做美工,这是后话。

学农”回来后,到7月高考也就剩三个月了,班里的同学也分成两拨,一拨是积极备考,还有就是基础差的直接放弃了。班级各任课老师都很认真,语文郭老师重点讲作文的写作,物理朱老师主要复习一些重点的定理和定律,化学方面背的知识多,实验无法做,就联系了厂里的王吉侯高工(化工学院毕业)帮我辅导。另外和韩鸣哥、海滨哥组成了学习小组,每周定时去韩鸣家复习,经常学习研讨到深夜。家长们也被发动起来,纷纷写信给外地的亲友,找了一些外地中学的高考数理化复习资料。考虑到可能还会有附加题,专门请我父亲讲了微积分教程。虽然高考没有用上,但是对于后来上大学学习樊映川的《高等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全国统一高考时间定在720-22日,一共是五个科目,数学、物理、化学、语文、政治,外语是选考(不计分数)。我们十几位考生加上学校各科老师乘坐厂里面包车来到蒙阴县城,入住了县里最高级别的酒店——蒙阴宾馆,考场设在了县城唯一的考点——蒙阴一中。学校墙上都刷上了“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为建设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的标语,当时已经有了高考临战前的紧张气氛,任课老师也都要求我们放松,把平时的水平发挥出来就行了。


志愿选择

高考很快就过去了。大约半月后成绩出来了,我的五门总分340分,全县排名总分第六,数学第一。填报志愿真是一个考验家长学生的事情,现在看来也是如此。父亲是50年代北京工业学院(现在的北理工)毕业生,自然对学校和专业选择有发言权,他说:“我们这一代已经献给三线建设了,天天在山沟里搞战备生产,你一定要走出去,要选择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和专业都很重要”,但考虑到我的分数刚刚达到山东考生重点录取分数线,所以不能报热门的专业(如建筑、电子、无线电、自动化等),选个传统的院校和专业比较实际,就这样确定了重点院校和专业,即南京工学院动力工程系,非重点院校选择了山东工学院电自系(现在的山大电气学院),其他的学校也按照要求填上了,并写上了“服从国家分配”的选项。过了很多年后,再看父亲的选择真的是很有超前意识啊!韩鸣哥为了照顾在无锡的父母,选择了无锡轻工业学院。


与韩鸣哥在蒙阴照相馆合影


后话

由于三线备战隐蔽的需要,工厂建在沂蒙山深处,位于蒙阴县野店公社,于1971年正式建成。工厂的车间大都建在大山的谷地,开挖的山洞也安排了备用车间。职工宿舍是在几个较为平缓的山坡上,北面东面都是连绵的大山,正东方向的山峰有个缺口,像是一个小人站立,当地人称之为“小人山”,晴天时能看到太阳从“小人山”冉冉升起,甚是壮观。西面是丘陵,东南面是通向公社的砂石公路,正南是朱家坡水库,最深处据说有30米,水库很大,向西蜿蜒了十几里地,水库里有很多的胖头鱼、草鱼和鲤鱼,小鱼小虾就更多了。夏天水库就是职工和家属天然的浴场,我的游泳就是在水库里学会的。冬天很冷,水库结上了厚厚的冰层,寒假里,我喜欢坐在自己制作的冰车上,从高处向下飞驰。

高中的学习结束了,大家都放下书本,尽情地玩耍。既没有现在的毕业旅游,也没有谢师宴和庆功宴。主要是和同学白由地在山野里徜徉,下水库里游泳,到河沟捉螃蟹,钻树林里,毕业后等待录取的日子过得轻松而愉快。不知不觉就到了9月初,天气转凉,听到县里都陆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自己也有点着急了,父母到处通过关系去打听消息,找熟人帮助去查希望最大的山东工学院,说查不到我的档案。就这样一直到9月底,才收到了南京工学院发来的录取通知书。这次厂里共录取3人,韩鸣哥录取到无锡轻工业学院,刘明同学去临沂师专。我于10月中旬踏上南下的列车,从在南京工学院报到的那一刻起,就正式开启了我的大学生活,也因此和南工3178结下了终身的缘分。


高中毕业证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