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师范学堂
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即校长)期间,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倡导“独立思考,崇实务本”的学风、“俭朴、勤奋、诚笃”的校风。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训:“诚”。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训只用一个“诚”字。南高之所以以“诚”为训,以诚为本,是因为校长江谦认为,诚涵知、仁、勇,诚育德、智、体。南高要求全体师生均须以诚植身,以诚修业,以诚健体,以诚处世,以诚待人。
国立东南大学
国立东南大学校风:“诚朴、勤奋、求实”。东大源出南高,且同时并存达三年,两者同一校园,同一校长,原班教师。教育思想一以贯之,学风校风,一脉相承。在南高江谦校长以诚为训、三育并重的基础上,郭秉文、刘伯明等一班教授,主张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吸收西方优秀科学文化,民主治校,学术自由,三育并举,逐渐形成了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精神和“诚朴、勤奋、求实”的校风。这种精神和校风在南高后期得到大力提倡,又在东大时期得到践行、充实和发展。
国立中央大学
中央大学学风:诚、朴、雄、伟。罗家伦任中大校长时,提出必须树立“诚、朴、雄、伟”的学风。他认为:高尚的理想,认定的目标,伟大的使命,只有养成新的学风才能达到。罗家伦认为新学风的养成,须从“矫正时弊”入手,破而后立。所以,他为中央大学提出“诚、朴、雄、伟”四个字的新学风。这四个字要求师生为人、为学要以诚为本,诚心正意,朴实无华;要志存高远,胸怀宽广,以大雄无畏、不惧困难、坚毅自强、敢于争先的气慨和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超越自我、勤奋求学、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知识和品格。“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把学问当作升官发财的途径和取得文凭的工具;对于“使命”,更要有诚意,要向着认定的目标义无反顾地走去。“朴”,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不以学问当门面、作装饰,不能尚纤巧、重浮华,让青春光阴耗费在时髦的小册子、短文章上面,而要埋头用功,不计名利,崇实而用笨功,树立厚朴的学术风气。“雄”,是“大雄无畏”的雄。为纠正中华民族自宋朝南渡以来的柔弱萎靡之风。要扭转一切纤细文弱的颓风,就必须从“善养吾浩然之气”入手,以“大雄无畏”相尚,男子要有丈夫气,女子亦须无病态。“伟”,是伟大崇高的意思。要集中精力、放开眼界,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努力做出几件大事业来,切不可偏狭小巧,存门户之见,亦不能固步自封,怡然自满。
南京工学院
南京工学院校风:“严谨、求实、团结、奋进”。“南京工学院”的名称,从1952年用至1988年,历时36年,是东南大学百年历史上用得最长的一个名字。这一段校史又可细分为“南京工学院的创建时期(1952——1957年)”、“曲折中发展的十年(1957——1966年)”、“文革中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和“改革开放中的振兴时期(1978——1988年)”等不同阶段。这是一个改造旧教育、探索新教育的时期。既有在教育方针、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的有益探讨,也有用“思想改造”、“阶级斗争”、“文化革命”等推动的“教育革命”;既有面向生产、面向普通劳动者的巨大历史进步,也有脱离世界科学发展大道、轻视高等教育规律的方向迷误。由于国家实行高度集中和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制,没有学校能够提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办学理念。虽然如此,在汪海粟、刘雪初、钱钟韩等教育家的带领下,在全面推行苏联教育体制时,能够努力结合自己的实际;在经常的政治颠簸中,能够不断整顿教学秩序,从事教材建设,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工程训练,积极开展科研,培育学科特色。改革开放后,学校着意倡导并建设“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1985年,这八个字被做成大幅金字镶置在刚刚落成的新图书馆正面墙壁上,至今犹在。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进入新的世纪,在百年校庆筹备过程中,干部职工普遍认为,还应该选一个简单明了的说法概括学校的精神并作为师生行为的准则。一批海外校友和知名教授提出止于至善的校训。认为这一校训奠基于华夏文明的深厚土壤之中,承接东南大学悠久历史传统,既可以表达继承民族文化优良传统和学校优良传统的决心,又蕴含着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中追求尽善尽美的愿望,可以激励一代代东大人不断进取,永不止步,办一流大学,做一流学者,成为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2002年3月29日,校领导集体会议审议通过,确定“止於至善”为东南大学校训。
东南大学校风:“严谨、求实、团结、奋进”。1988年,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明确以综合性大学作为学校发展的方向。南京工学院“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东南大学得到了继承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