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纪实

发布者:东大校史馆发布时间:2024-05-31浏览次数:40

蔡诚忠

2022.10.6

公元1977年,国家实行拨乱反正,抓纲治国的政策,决定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我有幸参与其中,接受国家的选拔。

我于1975年暑期高中毕业后回乡参加生产劳动。不久得以进入公社拖拉机站(农机站)成为一名修理工,月薪30元。在当时也很有满足感,学习技术也很认真卖力,不久就能独当一面,不仅熟练掌握了铅酸蓄电池的更新技术,特别对于当时广泛应用的柴油发动机基本能做到手到病除,关键时候曾露过一手。本以为可以就此安度一生,对于高考上大学已不再存有奢望。直到1978427日下午,我非常清楚的记得这个日子,当时我正在修理车间忙碌着,一位比我晚两届的高中学弟来找到我,说是奉杜校长(我高中时期的校长,当时仍在位)之命来通知我;凡是去年(1977)通过初试(江苏省高考分两次)的往届同学可以去学校参加复读班复习迎考。那位学弟见我犹豫不决又对我作了进一步动员,并提出希望和我一道复习迎考,以便互相帮助,直到我下定参考的决心为止。时至今日,我仍然感谢这位学弟和那位校长,可惜他们都已作古,愿他们在天之灵安息。                                                                                                                                

我之所以对再次参加高考有所顾忌,是因为在我的读书历程中曾经两次停学,自感基础知识不连贯不牢固,仅仅依靠一点底子通过了初试。初试通过,接到去县里复试的通知后,在我们公社内的一些中学里还掀起了小小的轰动,有的老师还把我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以激励他的学生努力学习。我就读的学校里也对我寄予厚望,并指派我高中时的数学老师陪同我去参加考试,晚上和我同睡一个被窝。此次考试失利尽管是在我的意料之中,并无多少遗憾,只是令我感到很对不起他们,经此一试让我知道了这道水的深度,从此断了这份向往。

既然,再次参加高考的欲望重新点燃了,说干就干,连夜收拾整理了仅有的书籍,制定了复习计划,但想请假到校复习未果。反而在429日有业务需要我出差无锡,作为条件,完成任务回来可以请假复习迎考,事实是基本上没有兑现。无奈之下,带着仅有的一些复习材料去了无锡市,由车站旅客服务部安排我到“大公桥旅社”住宿(在介绍信上敲个旅社名章)。又经过与旅社窗口服务的老师傅相求最后给安排住进8人的房间,就像我们宿舍,四张双层床,只有一个放暖水瓶的小方桌。即使这样,也感觉很好了,起码这个小方桌我可以用来暂作书桌了,同住客人知道我正在复习迎考也给我提供了方便,如果要住进几十个人的大通铺就糟糕了(当年的旅行条件与现在有天壤之别 )。

为了方便外出办事,我花大约150多元钱买了一辆无锡当地生产的“长征牌”自行车,这个品牌的自行车不需要“购车券”。有了自行车就方便多了节省了大量出行时间用于复习,很快,带去的资料学习完了且尚无归期。

掏出手机搜一搜附近有无学校书店等等,这是现在的场景,可惜当时无法想像。

我忽然想起一次骑车路过无锡市第二十五中学门口,对,去看看,也许能找些需要的学习材料,再说当时各个中学都有考生复习迎考。

当我走进第二十五中学大门,在学生的指引下,找到教师办公室,向一位教师说明来意后引来几位教师和善的目光,使我很受鼓舞。其中一位教师站起来表示他们学校刚印制了一批辅导材料还有结余可以提供给我,需要交五角钱。我连忙致谢,交了钱接过一本油印的《历届高考试题集》。尽管几十年过去仍然真心感谢他们!——无锡市第二十五中学的教师们!

有了这本习题集在接下来的十来天里不至于“断粮”。

五月中旬,终于离开无锡回到家。此时距离考试日期还有两个月时间,内心不免有些着急。急也没用,只能自我安慰:“不管输赢努力了拼过了就对得起这次高考的机会”。因为从1968年小学毕业(实际上根本算不上毕业,只是停学而已)到1978年参加高考,整整十年,这机会又的确是意料之外。在此期间,我经常背诵毛主席的“球籍论”来自我激励:这次再考不上就开除你的球籍。

果然,天不负我!这次考出了385.5分。无疑,所有的付出都应该得到回报。

填报第一志愿:南京工学院动力工程系发电厂及其电力系统专业。

不久,果然收到了南京工学院寄来的一封鼓鼓的挂号信。

于是,在完成了各项规定项目后于19781014日我背起了行囊踏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去学校报到。

就这样,一位已是应该成家立业的人又重新背起了书包变成了学生,完成了一次人生命运的转折。故而有幸与各位成为同窗,有缘千里来相会。

高考四十四年后追记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