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服务团的口述记忆(三)
受访人:田庆昇
访问人:烈青春实践团成员(张泽群、王润浩、郑雅芯、庄子睿)
指导老师:郭淑文
7月2日上午,云南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内,同为原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系学生的王四维、陈丽嫦两位老人谈笑风生,与烈青春实践团的老师和访员们追忆往昔,畅谈参加西南服务团前后的丰富经历。
两位老人与实践团成员谈笑风生
壹 境况不一初心同
王四维,1930年出生在上海,家中排行老四,所以叫“四维”。她从小学到高中都在上海读书,1948年考入中央大学后来到南京。父亲在重庆从事药材工作,母亲是家庭妇女。她为了找出路,为了报国家,选择了西南,选择了奉献。
王四维(右一)
陈丽嫦,1926年出生于广东台山,在她一两岁时家庭迁至香港。鸦片战争割让香港岛,日军侵华烧杀掠抢、奸淫妇女等在年纪很小的陈丽嫦心里埋下了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太平洋战争时日军攻打香港,陈丽嫦便已过上了颠肺流离的逃难生活,香港、广东、澳门等多地辗转,扒火车、求住所等经历险象环生。她一心渴望为恢复祖国安宁做出一点贡献,所以在中央大学就读期间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西南服务团。
陈丽嫦老人
贰 艰难困苦炼人心
粮食没有了,我妈妈就去农村,到郊区去买米。穿着棉袄去,到了乡下,把棉花抽掉用来装米。有一次回来就被日本人逮着,就把棉衣脱掉,被罚站在水塘里面。我跟我哥哥着急了,就朝着那个方向去找,(沿着)她回来经过的路去找,找着了,泡在水里面已经泡了几个小时了,要晕倒了,就是不让回来。然后我跟我哥哥拼命去求日本人,最后就下跪,才把我妈妈拉回来,回来了以后几天,这个脚都是肿的。
——王四维老人
两位老人对艰苦生活记忆犹新
丢包袱,就是本来被子有棉花的,背不动,我们把棉花也丢了。我记得我是拿了一个毯子,夹着棉花这样来云南,后来把棉花也抽掉了,就背着那个毯子到了昆明。十天追了一千三,咱们的大腿不简单,就是这个样子。然后洗脸盆这些,后来就只剩一个盆,晚上就放着要接小便,第二天就洗洗还用来装菜吃。
——陈丽嫦老人
两位老人与校史研究室郭老师查看史料
叁 青年有为家国志
报到以后就住在四牌楼,分在那里,也住在那里,那个时候确实生活很困难。不过我们吃饭基本上有,那个时候的补贴,还是一个年级每个月结算,还可以分点钱,基本上可以吃饱。我到南京以后,也没有什么熟人,就和同班同宿舍的(来往)。我跟李同芬一进中央大学就是一个宿舍,我们一直住在一个宿舍,我们到现在都是好朋友,我们一个宿舍八个人一起都参加了西南服务团。临走还拍了一大串照片,在宿舍里面拍,在六朝松拍,六朝松拍完,又在旁边有个亭子大里头到处拍照。我们八个人现在在昆明的就是我们两个了,其他的有两个是回南京了,有几个就牺牲了。
——王四维老人
参加西南服务团的同学在大礼堂前合影
参加西南服务团的同学在六朝松下合影
参加西南服务团的同学在图书馆前合影
寄语青年人
现在还是提倡这个奉献精神。我们自己就感觉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起解放前确实好多了。现在个个都是穿得漂亮的,再困难的人都是穿得整整齐齐。所以我觉得人民的生活在逐渐改善,我们自己有些不满意的地方,那也是过渡时期必然的,自己做一些奉献也是应该的。
——王四维老人
我还是希望你们,党需要去哪里就去哪里。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是在好多革命先烈牺牲的基础上才有今天幸福生活。所以还是要记住这个精神,党需要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我希望大家还是有革命的理想,真正为人民服务是无穷尽的,我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前进。
——陈丽嫦老人
时代的脚步在向前
但岁月的痕迹不会被抹去
代代传承
世世弘扬
肩负祖国的未来
点燃青年的理想
不灭信仰
热烈青春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