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服务团的口述记忆(二)
受访人:田庆昇
访问人:烈青春实践团成员(张馨月、魏嘉仪、梅春来、孙大云)
指导老师:郭淑文
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原汇文女中、从属于西南服务团第五中队的汪芝陵老人的讲述,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红色记忆,回顾那段艰难而又光荣的三千里征程!
壹 巾帼不让须眉,为国奔赴西南
出生于1930年的汪芝陵老人现在已89岁高龄,1949年19岁的她还在南京汇文女中读高中,受同班同学张淑英及其侄女进步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任课教师叶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国民党失望至极的汪芝陵毅然决然报名参加了西南服务团,此时汪芝陵的姐姐也提出要一同奔赴西南,汪芝陵劝阻道:“我去吧,你走了家里该着急了。”便与家人不辞而别,坚定地走上三千里征程,直到报纸上登出了参军名单,家人才知晓。
回想起这次分别,老人潸然泪下,随即也表示,参军至此已70周年,过去的日子里一共回家15次,对父母尽孝、与兄弟姐妹相亲相爱,称也未留下什么憾事。在讲述过程当中,汪芝陵老人特别提到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入城、南京解放那一天,老人回想起当时看到解放军纪律严明、言行规范,给了人民很大鼓舞,这也是促使汪芝陵毅然决然奔赴西南的一个重要因素。
贰 咬牙坚持不掉队,笑对重重阻碍
谈及行军路上的困难时,老人笑笑说道:“年轻嘛,不怕苦,也不觉得苦。”老人回忆起当时指导员训导时曾说过:“路途当中只有牛粪、马粪是软的,其他路都是硬的。”行军途中的艰难险阻、长途跋涉在如今的汪芝陵老人眼中都是一段值得回味的人生旅程。
当时指导员对学生们的训练循序渐进,20里,30里,50里……行军路程一点点增加,负重也一点点增加,一开始背的东西很少,到后来要背米口袋、背水壶、背背包。到了长沙附近,要求轻装上阵,大家便把被子剪成两条,两个人合伙,同盖一床被子。
当问到是什么支撑汪芝陵老人坚持下来的时候,她思索了一会儿说道,是指导员们的言传身教吧,她讲述了当时在行军途中指导员们配备有马匹,但是没有人自己骑,都用来驮物资、伤员和体质较弱的女同志了,此外,队里的宣传工作也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西南等着我们去解放》等歌曲都是队里同志们常挂在嘴边的歌曲,对西南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强烈同情和想要解放西南的迫切愿望让汪芝陵老人和同行的众多同志一起完成了三千里跋涉,扎根西南。
叁 扎根西南,奉献青春
初入云南的汪芝陵和众多同志一样是学员,后任云南区委副书记,1950年参与征粮工作,后来下乡参与土改、农村工作。在征粮以及土改过程中,汪芝陵老人表示自己很幸运,按照国家给出的精神办事,没有受到迫害和反抗。老人回忆起当时土匪暴动,有一个改委会的主席被打死,在行军途中也有很多人牺牲了。
肆 言传身教,严于律己,引领后辈
已89岁高龄的汪芝陵老人还仍旧坚持读书、写读书笔记,桌上放着一本展开的《甲午海战》,旁边是老人手写的摘抄,我们还在老人的书桌上看到了手抄的李清照的词,汪芝陵老人向我们讲道自己在背诵李清照的词,但是因为记忆力退化,有时一首词要一个月才能记得住。
除此之外,老人还热爱旅游,退休以后已经去过20多个国家,今年7月份还将在子女陪伴下去往内蒙古。虽已89岁高龄,但老人腿脚还算灵便,每天依旧坚持外出走路锻炼身体。
当我们问及老人对于当代青年人的期许时,汪芝陵老人说道,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对子女以及孙辈的教育当中老人也坚持言传身教,通过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后辈做出榜样。
时代的脚步在向前
但岁月的痕迹不会被抹去
代代传承
世世弘扬
肩负祖国的未来
点燃青年的理想
不灭信仰
热烈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