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赣
单炳梓老师是土木工程学院原退休教授,是东南大学首届教学督导组组长,在一线教学38年,为本科教学督导18年。走在校园内,大家习惯称他为“单老师”,很少有老师称呼“单教授”“单先生”,这一如他一生为人之和善,一声热情的“单老师”,倍感亲切!我与单老师因工作相识,2002年参与校督导工作开始一直到2021年送老人家离开,几近20年。
单老师是江苏无锡人,课堂上一口地道的无锡话,这让他每临讲台总是态度诚恳声音爽朗且极认真地挑明自己的不足,“本人无锡人,普通话不标准,按今天的标准,我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这也不是谦词,确实如此,给青年教师作讲座,他在台上讲,我在旁时不时帮“翻译”。然而,普通话不标准丝毫没影响他的讲课效果,他讲课极富感染力、极富责任感、也极富热情与艺术,他讲课有足够多的优点,瑕不掩瑜,他是一名称职的好老师!1988年他受邀请,与同事一起开始组织东南大学青年教师首次开课培训工作,后于1993年组织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工作,2000年后组织开展督导工作,形成了“校院两级、五组并进”模式;在1988年到2006年间,他每学期要为参加首次开课培训活动和授课竞赛活动的青年教师组织两次讲座,一是为参加首开课老师讲“教学的艺术与风格实践研究”,一是为参加授课竞赛教师讲“教学竞赛交底”,两项活动的开场白,令聆听过讲座的青年教师印象深刻:“单老师是一位很善于讲课的老教师!”
2021年9月25日,91岁的单老师离开了我们,东南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李延保教授给予了很高评价:“他崇高的品德影响教育了一代代东大青年教师,铸造了东大的师魂,将会在东大历史上永存!”斯人已逝,又逢清明,翻阅单炳梓教授以前的旧作,让我对单老师组织督导工作之用心体会更深,记述二三感想以作纪念。
一、从“不喜欢教学”到成为东南大学教学名师
单老师1953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服从国家的计划分配来到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任教,他坦言“自己当时也不喜欢教学”。入职时学校没有专门组织教育学和教学法相关内容的理论培训,但安排了青年教师跟随老教师当助教,“自己当了七年助教”,当助教就是在实践中锻炼、摸索、成长,他认为自己“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和教学法基础,在教学艺术上并无造诣”。然而1991年,他在结束执教生涯之时总结教学经验,撰写了《教学艺术与实践风格研究》一文(发表于1991《高等工程教育研究》),这为每学期青年教师首次开课培训提供了一个经典性的文字版本!1996年,东南大学授予管致中、陈景尧和单炳梓三位老师“东南大学教学名师”荣誉称号。
平时与单老师交往其实话题并不多,所涉话题主要集中在督导工作交代,其次是生活上“多注意身体”之类的寒暄。关于他在东南大学的教学经历和学校任职还是从他过世时讣告上得知的。比如“曾任教研组主任、土木系副系主任、东南大学首届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家教委工科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他从不讲过去如何如何,我也只请教相关事情如何如何,交往20年平淡如水,恰是这平常的交往,对他那“谦谦君子”“淡泊名利”“事业至上”风度体会得更深。
2003年他撰写《回顾执教五十年》一文中,将“讲政治、讲学习、讲奉献”列为人生追求三要素以自我勉励。他认为,第一要素要讲政治,个人要站在政治高度,建立人生道路上的“自我激励机制”,应树立自豪感、责任感、荣誉感;第二要素要讲学习,个人要站在“科教兴国”匹夫有责的立场,“奋发求知欲望”,应自觉做到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和学以致用;第三要素要讲奉献,个人要深刻理解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建立人生道路上的“自我约束机制”,应甘愿知恩图报、寡欲清心、淡泊生活。以上是他自勉中的原话,是这么讲的,也是这么做的。每次为青年教师做讲座,在对青年教师提出教学期望时总是拱手作揖,“我拜托大家”“我代表东南大学感谢你!”,为学校培养青年教师是他心心念念的大事。
单老师执着地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学术性”“激励性”是这门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两大特点,教学艺术修为与教师个人的思想、道德、学识、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密切相关,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集中表现。他深深感到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修养,必须从多方位全面培养,尤其教师本人,应矢志不渝地热爱教育工作,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傻子”干劲和愿做“铺路石”的自我牺牲精神。从个人修养到教学的修为,单老师当选为教学名师是实至名归。
二、从推崇“科班训练”到坚持启发式教学
2012年,教育部启动“十二五”期间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指示各高校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工作,重点提升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于1988年代以来一直在组织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且作为“特色项目”接受教育部两轮本科教学评估审核,成为全国30家示范单位之一。比较校内外十年来的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开展情况,也让我想起单老师多次提到的话题。他认为,青年教师培养应“科班训练”,“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进一步实行制度化管理、规范化操作以及分级培养”,培养工作应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应体现出“全面培养、科班训练”的原则,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应“改注入式为启发式”。
“科班训练”,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开展正规教育或训练的意思,是正规培训与自学成才的分水岭。与各行各业入职前须有学徒经历的道理一样,青年教师入职大学正式担任教学工作前,应接受职前教育,应接受规范的教学理论与技能培训,这已成为共识也是校内教师培训机构的基本职责。单老师曾讲述他入职做七年助教的一些过程,他认为当时情况,一是“培训系统”,二是“培训严格”,我理解为这是单老师对“科班训练”的看法。
严格的“科班训练”为启发式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单老师曾提到,他初入行跟着著名的力学专家金宝桢先生当助教七年,“我的教学能取得好效果,得益于金先生七年的严格培养和科班训练”。他回忆当助教过程,首先是系里安排他当金先生助教,其次是接受金先生对他助教日常安排,再次是做与教学相关的具体工作,如听课、收作业本、改作业本、答疑、上习题课等等,做这些工作目的都是培养教学的基本功夫。单老师总结这过程,认为除了教师本人需下功夫外,学校应有一套很规范的教学操作规程。以他自己为例,“有如此明确的助教过程,再辅以时间磨炼”,自己在教学上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纯熟”境界。当助教的过程要求很严格,以做每节课题目为例,金先生要求学生做的题目,事先都让单老师做一遍,做题先用HB铅笔打草稿,这期间要清楚每道题的教学意图,有哪些解法,如何向学生提问及展开讨论,估算出学生解题所需花的时间等。打完草稿交给金先生批改,批改并确认无误后,再用钢笔清晰有序地写成标准答案,如此多年,才达到了助教的规范标准:“计算要精确,画图要整齐”。单老师认为,只有如此严格过程才能在讲课时生发出启发教学的真正要义来,“改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才有了比较好的基础”,否则只能照本宣科、“望教材生义”而误人子弟。
启发式教学的精妙之处在于师生间发生双向思维活动。单老师多次在讲座中阐述了他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也传授了一些开展启发式教学的经验。他认为课堂教学是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基本载体,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把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传授给学生,从课堂教学的表面现象来看,这似乎属于教师的“一言堂”,而实质上每堂课都是“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思维活动过程,这种思维活动是“双向”的、“同步”的,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活动相当活跃,每时每刻都是台上、台下“心心相印”地产生着和谐的“共鸣”。通过这种双向的、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同时也发展、提高了自身的思维能力,并且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树立正确道德品质,从而实现了课程的育人功能,这就是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妙处。
单老师认为授课的本质,就是教师把个人内在的意向和认识思维活动“外化”为语言、板书、动作和表情,并有节拍地演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受、思考、领会。同时,教师通过“察言观色”,从学生喜、厌、松、紧的各种神态中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疏通渠道,避免让“双向”“同步”的思维交流活动受到“梗阻”。“语言表达”“文字表达”(板书、板图)以及“情态表达”(动作与表情)是传递知识的中间媒介,其中语言表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文字表达和情态表达是必不可缺的辅助性“无声语言”,这“三表达”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得好,就能达到启发式教学目的。
以“语言表达”实现启发式教学为例。单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用语运用得巧妙,就能很好控制整个课堂气氛,扣住学生心弦,保证“双向”“同步”思维活动的积极进行。他将课堂教学用语分作四个层次,即:“连贯性”“引发性”“控制性”和“结尾性”教学用语,每种用语在课堂上可以实现不同功能。其中,控制性用语在落实启发式教学上最有用处。
我们老师平时上课时一般比较有感受,即当课堂进入对主题系统讲授阶段时,因所花的时间长,教师很难控制住课堂的气氛,以至于“气氛冷却”,学生听课兴致很不高。因此,必须研究能激励学生情绪和集中注意力办法,这个时候“控制性”教学用语就能派上用场。
单老师根据自己教学经验,设计了八种“控制性”用语,即诱发兴趣、巧设悬念、学以致用、鼓励求异、形象比喻、质疑问难、温故知新和直观演示等,八种用语分别对应的期望效果是:学而不厌、牵住心弦、情高意浓、开阔思路、茅塞顿开、触击思路、追求深解、引人入胜等等。单老师认为这些控制性用语只要运用恰到好处,长时间的讲解过程也会在生动、活跃、紧张交替的教学节奏中顺利度过,这些“用语”方法比较适合初讲课教师借用,当然控制性用语用得好的前提是应在备课时下功夫,应当在撰写讲稿时就设计好,功夫做到后在课堂上就能熟练地实施。
大学课堂“注入式”与“启发式”教学方法一直放在一起讨论,孰优孰劣似乎早已有定论。在国外,以创立“同伴教学法”而闻名的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马祖尔,在公开讲座中直接声称大学教师应“放弃600年来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在四牌楼校园里,1918年时任教务主任陶行知先生在校务会上也力主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得到更多大学教员的重视,《教学法之改进》《大学里的教学方法问题》之类题目在往后二三十年里时常见之于报端。1943年《大学新闻周报》刊登《两个大学教授教学方法之比较》一文,直接披露北大国文系系主任马裕藻先生与院长胡适先生之间关于教学法的争论:该给学生以“钱”还是“钱串”?马先生认为应给学生“钱”,即教给学生更多知识;胡适先生认为应教会学生编制“钱串”即做学问的本领。胡马争论的结果是建议多给学生“钱”的马先生落败,并由此挂职而去!
教学名师单炳梓教授几乎是用一辈子心血呼吁并践行“改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理念。梳理百年来大学教学法的讨论与实践,单老师的理念一点没有过时,我们今天依然在呼吁大学教学方法应该改革,应改“注入”为“启发”。
三、从“五个一”工作方法到以数据支撑政策建议
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应有清晰的工作思路与扎实的工作方法,“五个一”就是这样从日常工作实践中摸索出的好方法之一,即开展一项具体工作前应做到“五个一”:一个想法、一套算法、一种方案、一次总结和一篇文章,简言之,就是做一件事要有想法、有思路、有举措、有反思、有成果。这套方法的“发明人”据说是20世纪80年代原教务处长李延保教授。在翻阅单老师组织督导工作18年留下来的文字材料中,也能发现这一工作方法的烙印,同时他发挥工科出身“用数据说话”的强项,在他各种为会议准备的材料中均能查看到他对问题的分析及“五个一”的工作思路与成果。
2006年,学校着手迎接两年后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质量评估,学校出台了“将授课竞赛成绩与职称挂钩”政策。毋庸讳言,这项政策出台前的推手是单老师。政策出台前,单老师提交了一份《关于调整青年教师授课竞赛评审方法和提名条件的请示报告》,这份报告充分体现了单老师“五个一+数据应用”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一)对网上评教资料的分析与评价———分析师资质量。单老师根据教务处提供的网上评教资料,对2004-2005学年的情况进行分析,获得了思考问题和调整工作的基本依据,这些数据包括参评教师总人数,网评得分80分以上五等分级以及各等级人数和所占比例。
他分析并得出结论:90分以上86人,占4.8%。属于优秀的理论教学层面。但其所占百分比太小;85-89.99分461人,占25.68%。属于较优秀的理论教学层面,是优秀层面的后备队。优秀与较优秀两类合计547人,占30.48%。这是东南大学的教学骨干队伍;平均分81.84-84.99分351人,占19.55%。属于良好的理论教学层面。优秀、较优秀、良好三类合计898人,占50%;80-81.83分358人,占19.94%。属于较良好的理论教学层面。优秀、较优秀、良好、较良好四类合计1256人,占69.97%。从学生网上评教资料的分析看,应当认为本校本科教学的教师队伍是上乘的。但要强化优秀层面的建设,使教学名师工程落在实处。
(二)以上述数据为基础,他提出“调整授课竞赛评审方法和提名条件”———东南大学校内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工作蓝本。
1.把晋升副教授专业技术职称的授课考核,纳入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活动之中。2.授课竞赛坚持采用:评审+组提名、学生网上评教、相关院(系)排序的“三结合”评比原则。其中:评审+组提名作为先决(必要)条件;学生网上评教是充分条件,相关院(系)的排序供参考。3.评审+组提名的条件:一等奖:课堂教学优秀。授课时充分体现出师、生教学互动,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听课学生注意率达95%以上。其课堂教学能对青年教师起示范作用。网上评教得分88分左右。二等奖:课堂教学较优秀。授课时能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交流。听课学生注意率达90%左右。授课教师的教学天赋、素质、能力有发展成优秀教师的基础。网上评教得分85分以上(含85分)。三等奖:课堂教学良好。有成熟的授课基本功。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和特色较明显。听课学生注意率达80%左右。网上评教得分在全校平均分81.84以上。通过升职考核:网上评教得分在80分以上的提名三等奖落选者。4.理、工、文、艺、经、管类参赛课程理论教学时数应大于32学时(不计重复授课)。提名授奖人数扣除曾获过奖的名额后,不大于50%。医学类参赛课程教学时数应大于16学时(不计重复授课)。提名授奖人数扣除曾获过奖的名额后,不大于40%。体育类竞赛每学年评比一次。提名授奖的人数扣除曾获过奖的名额后,不大于30%。且评审组提名授奖,网上评教得分在80分以上者。
以上均为单老师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案,文中数据更显单老师工作之用心。相关工作总结每学期末均在主管校长、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全体评审专家会上进行,“一篇文章”刊发于2006年《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五个一”的工作思路与方法得到了实践很好检验,应该是一个不算过时的好思路、好方法。
四、从“首开课听课组”单一组织到形成“校院两级、五组并进”督导体系和“五层次”师资培养模式
东南大学组织督导工作已30多年了,学校相关部门分别于1996年、2007年、2018年编写了三本书(册):《东南大学青年教师培养》《东南大学本科督导创新18年》和《教学神圣———东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撷英》,这三本书内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详细罗列了参加督导工作每位资深教师和参加首次开课及授课竞赛每位教师名录,这是单老师提出的建议。他认为,“参加这项工作的资深教师不为名利,都是对学校工作支持,对教书育人工作热爱来参加督导听课的,东南大学要感谢他们啊!”同样,他也建议记录下每年参加首次开课培训和授课竞赛获奖老师的名字,“东南大学今后的教学工作要靠他们,应记录他们每一位的成长。”确实如此,对参加教学督导、指导青年教师而言,几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听课无数”,这何尝不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真实体现呢!
1989年基于当时“退休潮”的到来,新老教师青黄不接,学校组织“首开课听课组”,初期想法也简单,就是帮助新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尽早站稳讲台。1993年前后社会上掀起了“经商热”,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秩序受到冲击自不待言,有些学校主动“破墙开店”迎接时代大潮,东南大学意识到高校应以人才培养为根本。1993年“为鼓励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性”,学校组织青年教师授课竞赛。1994年“为全面监控课堂教学质量”,学校组织“面上听课”。为使工作更具效力,1995年扩充成员正式组建“东南大学教学督导组”。2000年并校后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成立“医学督导组”和“实践教学督导组”。2001年教育部颁布重视教学的“四号文件”,以应对1998年大学扩招后的教学质量问题。2003年东南大学认识到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启动了“开展院系教学督导工作”,到此形成了“以青年教师培养为基础,校院两级五组并进督导模式”。这些工作的组织与策划是以单老师为主导的督导组老师来完成的,主要工作内容一是课堂随机听课,一是穿插其中的讲座与研讨;每年随堂听课量一般在4500课时,其中以指导教学为主的校院督导专家“指导性听课”每年3000多课时,以巡视检查为主的校院两级领导“巡视性听课”达200多课时,以观摩学习为主的青年教师“观摩性听课”达1200多课时;每年为青年教师组织各种教学讲座教学交流与研讨校院两级上百场。这些工作都是以学校督导工作为基础,以青年教师培养为目的而展开的日常工作,单老师为这些工作的组织实施编写了详尽的工作规则类文本。
由“督导”延伸出的教师培训工作,受到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历任主任的高度重视。首任主任、国家级教学名师李霄翔教授,曾将我校教师培训工作概括为三条主线,比较好地反映了学校督导工作在教师培养中的地位,即:(1)遵循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特点,依托督导工作力量,开展五层次师资培训;(2)遵循学科专业性特点,依托院系优质资源,开展学科教学能力提升培训;(3)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开展新时代教师教学专项能力培训。其中五层次指:青年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首次开课培训、青年教师授课竞赛、骨干教师培养和名师选拔与培养,它们分别与教师职业生涯中教师资格、主讲教师资格、职称晋升资格和骨干教师及名师荣誉获得相对应。在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工作体系中,单老师都比较智慧地将之融入日常各项工作之中,夯实、规范、优化与创新是这些工作永葆活力的源泉。
冬去春又来,南京的四月鸟语花香,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依然是人来人往,但唯独不见“秋冬春拉链装外套,夏天一袭的确良长袖衬衫”的单老师;离开我们一年多了,还时常能回想起他来老图书馆取校报的身影,他总是很关心学校发生的大事和学校发展的步伐。校报是他了解学校新闻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