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精神家园,弘扬东大文化

发布者:东大校史馆发布时间:2023-05-29浏览次数:99

刘云虹



校史是东大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2022年,东大走过了120年,她的过往成了所有东大人拥有的校史。校史不仅是办学历程的记录,也是大学人难以忘怀的经历和充满情感的记忆,它是以文本、纪念空间、遗迹实物、文化符号、仪式等形式保存的,大学人共同拥有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家园,蕴含着大学的精神文化传统。

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校园充满了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成了大学历史与文化的“记忆之场”。不同时代的建筑蕴含着学校的历史文脉传承和文化底蕴,唤醒了不同时代大学人的活动记忆,传递着群体共享的体验和情感。当我们走在四牌楼校园的“两江路”“南高路”上,当我们步入体育馆、梅庵,当我们站在古典优雅的大礼堂、巍峨雄伟的李文正图书馆前,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学校的历史,想起自己在这个校园里度过的青春岁月。当我们站在历经千年风雨的六朝松前,感慨与自豪油然而生,它已成了东大人的精神图腾。

校史馆无疑是展现校史的纪念空间,它是建于1918年的工艺实习场,曾是学生进行锻工、木工、金工和铸工实习的场所,也是学校现存最古老的民国建筑,见证了东大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南工的校友们一走进工艺实习场,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当初认真做锤子的场景。校史馆门厅右侧墙壁上是东大的校训“止于至善”,左侧墙壁悬挂着两江师范学堂、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四个时期的校标,凝练地表达了学校的文化符号。序厅的铜质浮雕展现了学校的文脉渊源,作为中国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之一,东南大学素有“学府圣地”和“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四牌楼校址曾是六朝宫苑遗址,亦是明朝国子监所在地,千百年来,书声不断,学泽绵延。一楼展厅内矗立的五根乳白色木柱、斑驳的木质天花板、古旧的红色木楼梯及木台阶面的凹陷,无不显示出历史的痕迹。二楼第三展厅的中央,在原木地板上架设的青灰色钢结构之上,是一直蔓延到展厅顶端的透明玻璃地板,透明的玻璃地板与百年前的木地板、木坡顶、木窗仿佛在对话,令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时空的穿越。

校史馆馆藏的实物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唤起记忆的介质: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的界石;中国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求学时的课堂笔记;建筑大师杨廷宝的设计图纸;学校所获的国家科技奖证书;校友捐赠的小锤子、计算尺。大量的图片:郭秉文、罗家伦校长、茅以升、吴有训等名师、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等杰出校友、师生教学科研活动的照片。这些看似陈旧的实物与照片记录着东大先贤们的智慧与思想,学子们的学习与生活,常常引起校友驻足关注,唤起他们青春的记忆。

从三江肇始,到东大再兴,东南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之一;国立东南大学享有“东南学府第一流”的美誉;国立中央大学师资之雄厚,培养学生之众多,研究实力之强劲,均居全国前列,是当仁不让的民国第一学府;南京工学院为全国著名的四大工学院之一,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和教育科技事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专门人才;复更名后的东南大学现已成为一所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一,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正是一代代东大人秉承“止于至善”的精神,砥砺前行,书写着学校辉煌的历史与成就,构成了东大人共享的历史与文化。



东大文化在历史中积淀、传承与发展

如果说大学是一种共同体,那么,它不仅是‘物质———物理’意义上的实在,也是一种“精神———价值”意义上的实在,大学文化就是其精神的实在。大学文化,狭义上说就是大学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地域文化等形成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大学鲜明风格、独特魅力之所在,是大学事业发展最深厚的“软实力”。大学文化正是在历史中积淀而成,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厚重,作为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已内化为大学人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品格,并代代传承,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及时代变迁而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得到弘扬和发展。

回溯百廿年来的校史,我们可以感受到东大在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传统与特色:

首先,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东大以科学名世,走过了从科学救国,科学兴国,到科学强国的心路历程。两江师范时期的校长李瑞清就提出要融会贯通中西之学,以造就“中国之培根、笛卡尔”,南高精神即为民族、民主、科学。国立东南大学获得了“东大以科学名世”的美誉,是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的科学社的主要基地,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任鸿隽、秉志、竺可桢等皆为东大教授。作为全国第一学府,国立中央大学是科学研究的重地。南京工学院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1985年共获国家科技奖7项,国务院部委奖34项。东南大学时期,学校坚持瞄准前沿,服务战略,科研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2011-2021年,学校共牵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33项,参与了探月计划、三峡工程、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港珠澳大桥、南极科考等国家重大工程,成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与辐射的重要基地。

其次,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120年来,东大创造了多个第一:1905年创设了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图画手工科,开启了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先河;1916年开办第一个体育专修科;1920年首开女禁,实行男女同校;学校先后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新型地学系、算学系、生物系,航空工程系、气象系等;首次在综合大学内设置商科大学;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国立牙科专科医院;1960年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个机器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招生及奖学金制度改革为中国大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了新路。

第三,是家国天下的情怀与担当。自古以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系天下,关爱国家一直是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怀,东大人用实际行动彰显着这样的情怀与担当。校长罗家伦就曾提出: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央大学应对民族和国家尽到特殊的责任和使命,就是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抗战爆发后,中央大学被迫西迁,畜牧场的负责人王酉亭等人因不忍将学校培育实验用的良种家畜变成日本侵略者的盘中餐,自愿率领着这支动物大军一路西行,历经艰险,长途跋涉三千里,历时一年之久抵达重庆,这种坚韧不拔的牺牲精神令人动容。在“非典”、汶川地震等重大公共事件中,以邱海波为首的重症医学在历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重症患者救援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性作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们一直转战在抗疫前线,以精湛医术、无畏担当诠释了“逆行勇士”的精神内涵,彰显着东大人的责任担当。东大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才报国”的办学理念,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37万各类优秀人才,涌现了一大批建功立业的精英翘楚,在东南大学工作或学习过的两院院士达220多位。120年来,东大人孜孜以求的理想就是办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中国的教育、科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这份初心正是源于对家国天下的那份情怀与担当。

第四,是理想信念的坚守。东大素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江苏地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党团革命活动的中心。在东大的历史上,曾涌现过顾衡、王崇典、成贻宾等50多位革命烈士,他们多为年轻学子,正值青春年华,生命之花刚刚绽放,为了救国救民,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他们放弃了原本安逸的生活,投身革命,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严刑拷打,英勇不屈,坚贞不渝,直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面对敌人的劝降,顾衡明确表示:“我加入共产党,是一种信仰,这是不能动摇的!”,牺牲时年仅25岁。英烈们用自己坚定的革命信仰和慷慨赴死的实际行动捍卫了革命理想,用鲜血和生命铺就了革命胜利的道路。因此,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历史赋予今天东大人的光荣使命。



守护家园 弘扬文化 创造未来

校史对于大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集体的认同是建立在成员拥有共同的知识体系和共同记忆的基础之上,校史使共同体建立起了对“自我”过去的连续性感知,确立了共同体独特的文化基因,是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是大学文化认同的心理和情感基础。大学人通过对校史的认知,获得了作为学校一分子的身份认同,校史通过叙述或重构来强化记忆,传递学校的文化价值,在历史和现实的关联中,促进个体认同大学文化,形成对大学的归属感和责任意识,建立起和谐、信任的群体关系,为实现共同的理想而奋斗。

在2002年百年校庆前,由档案馆负责筹建,在群贤楼一楼建设了校史馆,第一次较全面地展示了学校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但是受困于场地的窘迫。为了加强校史工作,学校于2014年成立了校史工作的专门机构———校史研究室,几年来,我们建设了东南大学校史文化网、网络校史馆;开展了口述史工作,采访约93人,整理录音稿140万字;举办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东南大学民主、爱国、革命展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东南大学复更名30周年成就展》等校史展览;与宣传部等单位合作组织了纪念成贻宾、王崇典烈士的“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活动。2016,学校完成了对工艺实习场的修缮加固,并作为新的校史馆馆舍,2017年6月,校史馆布展工程完成,在学校115周年校庆之时正式开馆。近年来,校史室与学生处、教师工作部以及各院系合作,每年安排新生、新进教职工参观校史馆,上校史第一课;与团委合作培训学生志愿讲解员,充分发挥校史育人的作用。除了学校师生员工外,校史馆的参观者还有大量的各届校友,来校视察与交流的各级领导和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南京及外地的中学生,校史馆已成为东大的“文化客厅”,东大人追忆的精神家园。常常有老校友结伴参观,对着毕业照查找当年的自己;当看到展柜里陈列的小锤子,马上说“我家里也有,一直留着呢,下次也带来捐给校史馆,可一定要署上我的名字哦。”在疫情之前,校史馆每年的参观量达到了3万人。校史馆以质朴简约的设计风格,充实而又精炼的展陈内容,在全国高校校史馆中获得了公认的赞誉,当然,与东大百廿年的历史相比,现有的空间还是略显局促,期待将来有新的更大的校史馆。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史研究工作,学校于2019年2月成立了由原党委书记胡凌云任主任的校史编纂委员会,成立了由原党办主任时巨涛任主编,校史室人员及几位退休老师组成的《东南大学史》第三卷(1992-2012)编写组,编写组通过大量阅读文献,采访学校老领导及各相关部门的老同志,获取大量一手史料,遵循真实、客观、可信的原则,努力做到大事不遗漏、小事有特色有价值,重大事件写全写透,力求客观反映1992-2012年,在党的领导下,东南大学坚持不懈抓改革,抓住机遇谋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历史。编写组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于2021年4月完成初稿,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多次修改,校史第三卷即将正式出版。

历史是过去的,又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东大百廿华诞之际,我们回溯历史,更要传承、弘扬东大的历史文化传统,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团结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卓越贡献。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