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遇见东南 东南大学本科招生
夏日炎炎,蝉鸣无尽,这是大多数人对高考的记忆。
在这场千万人公平竞争的赛场,无数人的命运从此转折,经过四十五年的时光,高考这件事,已经成为意义非凡的国民记忆。
在距离2022年高考倒计时29天之际,我们去看看曾经的他们,和他们的高考故事。
△1977年,高考某考场。湖南日报记者 唐大柏 摄
这是唯一一次的冬季高考。
1977年10月,恢复高考的讯息传遍大江南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风,重新开始吹拂神州大地。
当广播里传来这个消息时,24岁的华生正在车间里干活,隐隐感觉“这可能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的他,毅然报名参加了当年的高考。
△ 1977年,高考考场外
但对华生而言,高考的经历并不顺利,1977年因为报考人数太多,江苏进行预考筛选,由于数学不及格,在预选时华生就被刷掉了。
次年,预选取消。华生是当时的高分考生,信心满满的他却因为身份问题,没有等到被录取的结果。直到10月,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增开了马列师资班,补录50人,他正式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
从那时候开始,华生的人生开始发生转折,1986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如今的他,已然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真正实现了命运的翻盘。
△ 1978年,华生(后排左一)即将报名参加高考,车间的同事为预祝他考上大学拍照留念
在华生考入南京工学院的后一年,考了379分的葛维克,以常州第十中学分数第三、机械系第一的成绩被南京工学院录取。
当时国内缺师资、缺教材,对当时参加高考的葛维克来说,比学习更难的,是少到可怜的高考复习材料。
为了做到一套习题,他经常跑遍常州各个中学,中学的学生间相互帮助,大家的材料拼凑在一起,就是当时最全的复习材料。
进入大学后,各行各业、各年龄层的人在一起学习,有工人、农民、现役军人……面对难得的机会,大家“求知若渴”的状态是葛维克最深刻的记忆。
毕业后的葛维克,进入常州无线电总厂工作,当时他参与设计生产的星球牌收录机风靡全国,是当时排队都买不到的抢手货。
△ 星球牌收录机。葛维克在常州无线电总厂从产品设计师一路做到了产品开发部经理。
后来的葛维克自己创业,创办常州原音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产品销售遍及全球。
回首过去的四十余年时光,葛维克感慨,正是当年的高考和大学的本科培养,给他后续的发展绘上了底色,展开了精彩的一生。
△1987年,高考结束后。钟友援 摄
恢复高考10年后,虽已不是恢复高考之初的“改变命运之考”,竞争却也相当激烈。
优客工场创始人兼董事长毛大庆,1987年正在准备高考,当时北京高考录取率大概 1:8 到 1:7。
毛大庆的外公,著名建筑学家毛梓尧,人民大会堂、北京展览馆等著名建筑的主要设计师之一,是上世纪20年代中央大学建筑系毕业生。
或许是外公的校友情愫,当时的毛大庆在国内几大建筑优势院校的选择中,填报了南京工学院的建筑系。
△ 毛梓尧参与设计的人民大会堂
与现在不同,当时填报志愿,大学和专业要在参加高考前完成,因为种种原因,高考结束后的毛大庆虽然考分够上建筑系,却被分到了土木工程系。
心有不甘的毛大庆找到了当时北京招生组土木工程系的朱教授,表达了转系的强烈愿望,并带着自己的作品从北京去往南京,找到建筑系主任,用作品和热情打动了老师,最终毛大庆如愿到建筑系报到。
当年的毛大庆,几经波折才能进入自己心仪的专业学习,如今的东南大学在学生入校后也能通过申请转专业考试,转入自己理想的院系学习。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辅修双学位,在大学期间探索更多的可能。
△ 1988年,东南大学复更名现场
1988年,在毛大庆进入东大就读的第二年,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
这一年,复更名后的东南大学迎来她的“第一批”学生,朱邦范便是其中一员。
回忆起自己的高考时光,朱邦范特别感谢中学阶段老师的认真负责,“我们当时整体录取率不是太高,一本率全校可能是百分之二十多,但老师都很敬业”。
△ 一高中教师在考场外鼓励学生
高考结束后,在选择院校专业时,他难以抉择。
当时作为设计院总工的父亲建议他填报建筑系,于是他放弃了儿时当作家的梦想,选择建筑学专业学习。“我特别喜欢东大建筑系的氛围,那时打开画夹坐在中大院南面大草坪上的画面到现在印象都很深刻”。
毕业后的朱邦范,一直在建筑领域深耕。
2000年,适逢浦东改革开放,海纳英才。朱邦范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走进了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干便是二十多年。
上海多伦路现代美术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世博公园、上海前滩商贸区……他一次次将图纸坐标变成城市地标,“我们这代人赶上了基建高峰,毕业后这几十年正好是国家基础建设蓬勃发展的时期”。如今,朱邦范的女儿也继承了他的衣钵,投身于建筑行业之中。
祖孙三代建筑人,侧面见证了中国建筑领域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的时代发展和转变。
△ 朱邦范
与朱邦范同年进入东南大学的,还有从广东千里迢迢来南京上学的袁燕群。
那年的广东省高考,由卷面的原始分变为标准分,满分变更为900分,因为计分方式的调整,本来想考建筑系的袁燕群被第二志愿的土木专业环境工程方向录取。
△ 袁燕群与东南大学广东同乡们在大礼堂前合照
40个小时,是袁燕群艰难的求学之路。前往南京的火车,路途遥远,人多的时候连位置都没有,只好全程站着,抵达南京时整只脚都浮肿了。
80年代末,地处沿海的广东,因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每每放假回家,总有很多同学托她从广东带一些时髦的服饰回南京,最多的一次背了三大包牛仔裤上学,自由包容的校园,一抹抹靓丽的色彩开始出现。
△ 袁燕群与室友们在孟芳图书馆前合影
高考改革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
1995年后,高考实行“并轨”,即学生需要自己缴纳学费,但是毕业后学校不包分配的情况。
即便如此,在那时大学生的身份和实力还是让无数农家孩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跳跃”。
△ 刚结束高考的考生,钟友援 摄
90年代,还在南通海安高级中学读书的张海清,在哥哥张海峰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
当时港台歌手火遍大江南北,东南大学的校园里同样如此。在哥哥大学同学的随声听里,那是他第一次听到热门歌曲的《姐妹》。
“虽然过去二十多年,每听到这首歌的旋律,还是会想到我第一次来东南大学的场景。”
东南大学融洽的校园氛围,始终影响着张海清。
1998年,张海清的哥哥,张海峰从东南大学动力工程系毕业,在哥哥的建议下,擅长数学和物理的他接过交接棒,考入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这一年11月,腾讯成立,12月,王志东创立新浪公司,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门户网站时代。在此后十几年中,互联网飞速发展,影响了全体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 张海清曾参与东南大学新加坡校友会的建设,后在美国工作后又加入东南大学硅谷校友会,与东南大学校友一起参与户外活动。
如今的张海清,正在美国硅谷从事半导体的相关工作。
从东南大学到南洋理工大学,工作后从新加坡到美国,从无线电到计算机,再到半导体。大学所赋予他的,是不断学习的能力,也正是如此,他才能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不断进步。
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还有1998年进入东南大学法律系学习经济法的商春锋。
他还记得当时食堂边都是卖CD的,电子产品开始在校园里面流行起来。
△ 商春锋,现于南京税务局工作
毕业于前黄中学的商春锋,经历过一段艰苦的高中岁月,那时候前黄中学是一所位于农村的重点中学,刚入学时学生校舍比较简陋,一个宿舍上下铺住十几人。厕所在宿舍区边上,是木头做的大旱厕。
当时的商春锋总是早晨5点多,就到教室晨读。
“记得我们下课吃饭都是跑步式前进,争的就是这个状态。” 这种朴素踏实的状态一直保持到了大学,“那时候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是学习”,东南大学的学生在白天的课程结束后,去图书馆接着自习。
△2002年,东南大学建校100周年,时隔20年后的今天,东南大学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
商春锋快毕业那年,正好是东南大学百年校庆。
当时东南大学邀请了很多全世界有名的专家来学校里办讲座,在他的记忆里,起码有一两百场。
也是在那一年,东南大学校歌定稿发布,而后每次校歌响起时,东大人都会起身站起,齐声高唱“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
这歌声伴随着东大人“严谨、钻研、刻苦”的精神一以贯之地传承了下来,也将在未来东大人中流传。
△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多次到访东南大学并做专场报告,后受聘成为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名誉院长
在深圳奋斗打拼了20年的朱霞美,便是东大人这份踏实求真的写照。
1998年的高考出分后,朱霞美的高三数学老师看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这次考了全班第一名!”
老师远远地在路上激动招手的场景,成为了朱霞美印象最深的高考画面。
△东南大学深圳校友会2016年年会现场(右三为朱霞美)
身为江苏人,她对东大的名气是早有耳闻,当时的朱霞美考虑再三,还是选择在江苏上学,但是专业选择上却是全然不知。因为觉得汽车与自动化有关,所以她进入了东大机械学院的汽车工程与模具设计专业学习。
对于专业的选择,她感慨道:“我真的羡慕现在的小朋友,比我们幸福多了,还可以上网查资料,了解学校和专业的相关信息,我们当时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 早些年的深圳车站
毕业后的朱霞美,从南京前往改革开放的深圳。
在深圳的20年是不断成长探索的20年,她见证了深圳的高速发展,她也从一个普通的人力行政专员,成长为当年“深圳民营系统最年轻的党委书记”,现已创立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为深圳的社区、学校、企业等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在探索的过程中,她始终相信信念的力量,意愿百分百,方法无穷大,迷茫的时刻每个人都会有,更重要的是坚定自己的信念,要做到最好,止于至善。
△ 2000年高考结束后,考生用公用电脑上网查询考试成绩
迈进新世纪,迎接千禧年。踏着时代的蓬勃发展,刘建钊进入了东南大学土木学院。
考入东南大学后,他第一次接触到了电子产品。
“当时一进大学,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再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好是一个新旧时代的交汇期。”
随着电脑的普及,街上也逐渐出现了许多网吧,大学生们有时也会选择业余时间来网吧打打游戏,聊聊天,大家开始使用QQ和人人网。
△ 刘建钊,现就职于中建二局
这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再往后十几年内,也迅速蔓延到了建筑和工程领域。
从业多年的刘建钊明确感受到了建造建设的生产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随着工地上第一代产业工人老龄化退场,越来越多的现场生产缺少工人,再加上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智能建造发展,这个行业将迎来一场大的技术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像东南大学多学科融合,新型交叉学科的发展正好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往后就不再是建造业,而是制造业”。
2015年,进入新高考时代,全国统一命题。
2017年,继985工程、211工程后,国家发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东南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名单。
这一年,来自湖南的李竞宇考入了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志愿填报的时候,“双一流”的影响力还没有那么快地深入人心,他还是以“985”“211”高校这个标准为主,在华中科技大学和东南大学中间犹豫不决,但最后还是选择了地处长三角的南京。
△2022年,第二轮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东南大学12个学科入选,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艺术学理论。
选择计算机专业,未来就业前景是他的第一考量。
李竞宇作为2000年左右出生的互联网原住民,从小就是在信息时代中长大,相较于其他偏向实业的理工科,互联网鲜明地陪伴他们度过了年少时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进入互联网公司挖掘自己的第一桶金。
“我们专业有句话就是没有必要读研,因为本科出去也能找到比较好的高薪工作。”
李竞宇在大四毕业的时候也犹豫过未来的方向选择,同宿舍的两个室友,一个去了阿里巴巴,另一个去了字节跳动,最后他还是留在了东南大学继续读研。
△大四的李竞宇,在一年一度的毕业大戏后台
在李竞宇入学后一年,2018年,东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本科开始正式招生。
周宁馨就成为了这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 周宁馨在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
很多人其实不太了解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甚至有人戏称这个专业为“网管”。
当周宁馨真正进入东南大学学习后,才发现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
它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学习计算机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很多包括安全、数学,甚至法律在内的内容。
今年,东南大学第一批网络空间安全的本科生毕业,周宁馨周边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读研,除了继续深造,进入社会求职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虽然还没有正式毕业,但周宁馨已经开始了她的实习生活。
因为综合能力要求高,周宁馨选择了“人才稀缺”一词来描述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专业就业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2020年,高考自主招生取消。
在这一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基计划”开始实施,东南大学便是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之一。
△ 东南大学特殊类型招生
为了给予各种优秀的人才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东南大学有各种不同的招生方式,比如少年生,东南大学便是国内唯三开设少年班的高校。
每一个方向,都承载了一份大学梦。
少年班
少年班是指针对成绩优异、智力出众的15周年及以下的高中在校理科生进行的特殊选拔,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环节。
2019年,刚刚年满15岁的雷镇宇跟着父母一起来到了东南大学参加少年班的面试。当时,让雷镇宇印象深刻的,是面试的早上,酒店大厅密密麻麻站满了少年生和他们的父母,虽然之前预想过竞争的人数不会少,但是真正看见时还是被吓了一跳。
今年6月,这个大男孩将和东南大学一起迎来最隆重的生日,正式迈入成年的行列。
强基计划
东南大学的强基计划是专门针对基础学科拔尖的高中生的选拔,相较于普通高考注重综合发展,强基计划正是给了那些“偏科”的学生一种新的选择。
艾梦媛是从2020年通过综合评价进入东大的,一段时间后主动转到强基计划的实验班进行学习,相较于前者的综合培养,她觉得强基实验班教授的课程集中度更高,能够更专心地学习数学。
对数学的兴趣是从小就养成的,相较于同龄人觉得数学枯燥难懂,艾梦媛更享受解答数学难题时候的专注和得出答案之后的成就感,“就像闯关一样,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
高水平运动员
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高水平运动员测试由原本的3月推迟到了高考之后进行,这让翟钰嘉本身备考的节奏被打乱,不得不两线并行,多处发力。
当时,“每天学校的课程和考试是到晚上6点,下课之后我还会和队友一起再练2个小时的乒乓球,再回去写作业,时间特别紧张”。这种马不停蹄的节奏,充斥了她整个高三的备考生涯。相较于同学们专心于学业即可,高水平运动员不仅要学业优秀,比赛成绩更是不能落下。
“因为高中时候就来过四牌楼校区,特别喜欢,所以就算训练比较辛苦,又碰上了疫情延期,但是我还是想冲一冲”,幸好一切如愿,翟钰嘉现在正在东大经济管理学院就读,“未来,学业和乒乓球这两个方面我都想做到最好”。
高校专项计划
“小时候来南京旅游过一次,当时就觉得长大了要来这边上大学”,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胡若兰专门申请了东南大学的高校专项“筑梦计划”。
这项计划是针对边远、原贫困、民族等地区县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让他们也能够进入高校实现人生理想。
胡若兰来自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距离南京一千多公里,就算是搭乘高铁,整个路程也要7-8个小时。进入东大后,胡若兰慢慢从恩施方言转变到了普通话,也渐渐适应了南京闷热潮湿的梅雨季,开始融入到这个与家乡风土迥异的东部城市之中,“疫情结束后,我最想去 livehouse 听一场告五人的巡演”。
横跨数十载,无数人通过高考
成为东大人的一份子
走在逐梦的路上,一起向未来
2022年的这个夏天
东南大学,期待与你的相遇
把东大人的故事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