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恽瑛教授丨品读“大先生”的人生“大书”

发布者:东大校史馆发布时间:2022-05-05浏览次数:329


97岁高龄的恽瑛教授驾鹤西行了。消息传来,闻者无不感到意外与愕然。因为恽先生的身体一直很好,充满力量。认识恽先生很早,算起来有二十多年了。现在想起来有点奇怪的是,从认识恽先生开始直到现在,她的容颜始终就是现在的这个样子“鹤发童颜、衣着简朴、勤奋投入、充满活力、目光坚毅”,用流行的词儿来说就是“冻龄”了。


虽然我们和恽先生平时的交往不算太多,但始终保持着联系。恽先生20216月还来九龙湖校区的健雄书院参加了她从教73周年的庆祝活动,记得当时96岁的恽先生坚持站着发言将近1个小时。我代表吴健雄学院师生在庆祝会上也做了发言,在发言的最后衷心祝愿恽先生能像东大的精神图腾——六朝松那样健康长寿,目标120岁!恽先生很高兴,送她上车时还抓着我的手说“你讲得真好啊!”此情此景,犹如昨天。现在想到这些,心中只有无比的怅惘和不舍。



恽先生没有啥帽子和头衔,她的身份就是东南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的老师。她这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她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小事”点滴积累起来的,所以都是踏实有力的。恽先生用她一生的坚持、投入和奉献铸就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受到了各界的认可和学子的热爱,她是东南大学“大先生”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恽先生与吴健雄学院有着特殊的渊源和深厚的感情。吴健雄学院是东南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优秀人才的荣誉学院,此类学院没有自己的师资队伍,但是却通过搭建平台汇聚了全校最优秀的师资,恽先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恽先生和吴健雄学院的这种缘分首先来自于她和吴健雄先生当年的交往和结下的情谊。在恽先生眼里,身为杰出物理学家的吴健雄先生十分温和谦逊,平易近人。恽先生在《吴健雄学院和“双语物理导论”课程》开篇就提到,有人问她是什么力量促使她在75岁时开设了一门从无到有的新课“双语物理导论”,并坚持了十年在基础教学的第一线岗位上致力于教学改革,恽先生的回答是:“因素很多,有经历、有国际交流、有对教育的一份爱、一份责任,但其中也有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对我的诸多影响。”


2020年元月12日下午,吴健雄学院在四牌楼校区逸夫科技馆多功能厅举行了新春团拜会。时年95岁的恽瑛教授应邀到会,老人家心情激动,坚持站着和大家分享。恽瑛教授首先就回忆了吴健雄先生面对卓越成就的平和心态以及宽广心胸,勉励健雄学子们要以吴健雄先生为人生榜样。



恽先生和吴健雄学院的缘分还来自于她退休之后绝大部分的物理基础教学工作基本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作为吴健雄学院的荣誉教师,恽先生把这里作为她倾尽心力的又一人生舞台。恽先生2013年在东南大学设立了总额为18万元的“恽瑛奖助学金”,每年资助她曾经工作过的吴健雄学院、物理学院、软件学院的本科生各2人。从这里足可以看出恽先生对吴健雄学院的情意之深。


恽先生和吴健雄学院的缘分更来自于她在这里长期耕耘中所结识的师生,他们很多都和她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那次恽瑛教授在吴健雄学院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还重点分享了自己在任教期间与吴院师生之间的温馨故事。钟辉副书记长期配合恽先生在学院开展教学工作,与老先生结下了如同母女的感情。同时,恽先生在退休后长达十余年的教学生涯里,她在吴院培养出的诸多优秀学生们,直到今天很多都和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频繁的交往。



年近百岁的恽先生就像一本深邃无比的“人生大书”,愈读愈有味道,而且每读都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与思考。我想用精神、境界、情怀作为关键词,结合与恽先生交往之中的雪泥鸿爪来谈谈我的感受与收获。


首先,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从恽先生这部“大书”中读到的一种精神,一种锲而不舍、永远奋斗的精神。从认识恽先生开始,她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个性十足、风风火火、忙碌投入,感觉先生始终有忙不完的事情。关键这些事情并不是谁要求她去做的,都是她“不需扬鞭自奋蹄”的主动作为。清华大学的吴念乐教授将其总结为“特别能折腾”的精神。现在很多人在办了退休手续之后,就觉得自己该颐养天年,再无奋斗的决心和做事的激情;这个时代的很多年轻人也早早地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选择彻底躺平和佛系生活,这些都与被学生誉为“不辍的耕耘者”的恽先生的人生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恽先生从教七十余年,一直从事“大学物理”基础课程教学和研究工作。她1990年就退休了,但却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耕耘奉献到2008年。我认识恽先生的时候,就记得她经常出现在四牌楼校区前工院一楼的《国际物理教育通讯》编辑部办公室,在那数平方的小天地之中为物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后来她在退休后重新走上东大讲坛,成为吴健雄学院的荣誉教师,成就了她一生中最辉煌的“传奇”,开始了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她为了使东大的物理教学与国际接轨,引导学生进入科研殿堂,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提出“两个及早”的教学理念,即及早引导学生阅读英文参考资料,并及早培养学生从事研究工作的兴趣和能力;创立了贯彻“自主、讨论、研究、合作”的研究型、互动型“双语物理导论”课程,并从75岁开始坚持十年为吴院学子开设该课程,直到80多岁还坚守讲坛给学生上课;83岁时该课程入选获批首轮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84岁时这项改革获得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恽先生的工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全球顶级期刊 Science 20077月以《及早让学生展开独立工作至关重要》为题,介绍了她主持的课程教改工作,指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同期另一篇文章《诸多声音,同一讯息》,将她与奥地利舍费尔教授誉为“代表了全世界致力于本科生科学教育”的科学家。正如东大老领导李延保书记在恽瑛教授九十寿辰祝辞中所说,“恽瑛先生是我最敬重的老师和教育专家之一,她不计功名,锲而不舍完成了一桩难乎寻常的教改项目(双语物理导论),她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大学物理的教学水平,把东大的物理教学带进了国际物理教学主流”


现在想起来,当年恽先生不顾年高、坚持上课的情景已经成为那个时代东大学子最为难忘的回忆。这位满头银丝的耄耋老者风雨无阻地乘坐着校车,先后往返于浦口校区和九龙湖校区,一阶阶吃力地攀爬教学楼的楼梯,坚持为学生讲授课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老先生在到达教学楼的时候总要歇一阵儿才能缓过劲来,但是当她走上讲坛的时候又依然神采奕奕。学校领导都特别担心恽先生的安全,我就曾亲耳听到过易校长关心恽先生,向有关领导建议不要再让老人家上课。但恽先生依旧乐此不疲,直到2008年才罢休。


更为让人惊叹的是,恽先生以八十高龄,竟然亲自选拔并带领课程学习中的吴健雄学院等学院的优秀一年级学生赴日本、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参加国际会议,引领本科新生走上国际讲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前后共有数十位学生在恽先生的引领下走上了国际学术大舞台,这其中的梁乐、胡秦然、杜源、凌昕彤等同学,今天很多都已经成为学校的业务骨干和学术精英了!



恽先生常说,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但她的的确确又是一个不寻常的人,有时候可以说是“超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恽先生身上读出的精神归结到底是一种“执著”的力量。这种“执著”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坚持和锲而不舍。常听大家开玩笑说,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恽先生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她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到底的。当然这种“执著”的背后是对学生、对学校、对事业无限深情的“大爱”,她的生命与东大学子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


很难想象恽先生内心得有多大的力量才能推动她在退休之后创造出如此的辉煌。她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工作是美丽的”,诠释了人生该如何度过才更有意义。正如塞缪尔·厄尔曼的名篇《青春》的开篇所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热的青春;青春是生命的涌泉在涌流”,我想恽先生的奋斗就生动注解了“青春”的内涵,她的生命之泉也一定在不断涌流。


其次,从恽先生这部“大书”中读到的是一种境界,它让我们反思怎样才是有意义的人生。现在的很多学生,没有目标、人生茫然、没有动力,不知道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了无生趣,对啥事情都提

起劲儿来,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其实,反观恽先生的人生历程,终其究竟就是做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扮演好了“教师”的角色。


恽先生在《从青果巷到四牌楼》里写道“我这辈子呀,最正确的选择,就是当了一名教师;最快乐的事,就是一直在讲台上教物理课;最幸福的事,是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么多可爱的学生。在“教师”的这个角色中,她找到了赖以依靠和始终坚持的生命价值,她把教师的角色扮演到了极致。


恽先生在细节之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亲自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具,加强师生互动;将学生的研究论文编辑成册,增强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从大一就开始阅读英文文献和做英文Presentation,强化英语能力;带领学生走上国际会议讲坛,培养学生的大格局。恽先生对待教学也认真到了极致,虽然年龄已大但绝对事必躬亲:每一本学生习作、每一篇学生论文、每一篇学生心得必得亲自批改,每一次学生的Presentation,每一次出国前的选拔和展示,每一次成果汇报都必定亲自聆听、悉心思考、认真点评。要知道这些事情她坚持了十多个年头,这期间从无间断。在开展双语物理教学的过程之中,她注意点燃学子心灯,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有时候想到恽先生在退休之后创造了那么多的人生奇迹,不禁好奇老先生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么大的生命劲头?后来想想其实很简单,就是她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坚守和投入。一个人能做好一件事已属不易,更别说始终坚持如一了。


20216月,物理学院和吴健雄学院等单位在健雄书院主厅为恽瑛教授举行了从教73周年庆祝会,恽先生重返讲坛,为现场嘉宾做了一场题为“入党初心与从教感言”的主题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作为一名教师,既要爱学生,也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她认为教师就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环境和条件,发挥学生的潜力,并且要去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同时她以自身为例,认为教师应该怀揣爱心和责任,用一生去创造和奉献。在恽先生的内心深处,始终涌动着教师的责任、担当和激情,也正因为她的投入、付出和努力,让她在教学育人的事业中获得了领导的信任、朋友的扶掖、学生的厚爱,让她始终感到当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是幸福的。


2021年春节前夕,我和况迎辉、宋美娜等同事代表吴健雄学院去看望恽先生。恽先生对吴院学子和吴健雄学院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她兴味盎然地回忆起彼时与吴院学子相处的时光,谈起吴院她曾经教过的学生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恽先生很兴奋地告诉我们梁乐、胡秦然等吴院毕业学子刚去看过她,喜悦与骄傲之情溢于言表。想到恽先生一直是那么快乐,年逾九十但仍然充满活力,秘诀恐怕就是她对教育事业的坚守,得天下英才而育之,而学生也一直对她心怀敬爱和尊崇有加,让老先生体味到人生的意义感和幸福感。


有学生常问我如何让人生过得有意义?我和他们分享的四个字就是敦伦尽分”,意思就是努力扮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并将这个角色做到最好。如果能做到这样,定然不负此生。恽先生就是如此,她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一辈子教书育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极不平凡的业绩,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出来的,往往更能在点滴之中对学生起到熏陶化育的作用。


交通学院的蒋永茂长期担任吴健雄学院的兼职辅导员,现在已经在南京市委组织部工作了。他毕业前曾带领吴院学生去恽先生家拍摄,回来后很激动,表示受到恽先生精神的感染和教育。他跟我们说“在与她老人家交流的过程中,那种对国家对学校对教育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太有感染力了。恽先生献身在教育事业中,这种坚持和奉献太令人感动了,一辈子能有一份让自己全心投入的事业很幸福!”


再次,是从恽先生这部“大书”中读到的是一种情怀,这种“大我”的情怀让我们不断地超越“小我”恽先生这代教师,是东大教师的人生典范,后人很难企及她们这代人的风范。当现在的年轻人囿于自我的小世界,围着眼前的利益打转,让自己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时,恽先生用自己一生的奋斗诠释了“家国情怀”。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优秀的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是要能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现在国家倡导课程思政,要求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政的元素。但恽先生他们这代人师,是用自己的生命言传身教,她们的教学在细节中都能处处发挥着教育的作用。我觉得他们这代人和现在最大的不同就是,首先把国家、民族和社会放在心上,但是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又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有机地把“想大问题”巧妙的落实在“做小事情”中。恽先生就把她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当,在每一次的授课、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每一次批改作业等看上去重复繁杂的工作之中展示出来了。


我经常在想是哪些因素造就了恽先生的这种情怀?或许跟先生出生地常州的影响有关。那里走出了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仁人志士,先生所魂牵梦萦的青果巷更是名家辈出,这些先贤为国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革命先烈恽代英视死如归,他曾经说过“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些或许给了恽先生无形的影响;或许跟先生早年就读的辅仁大学有关。我们曾经和先生聊过,她的辅仁大学校友中有王光美、叶嘉莹等名家,这些人都有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我和叶嘉莹教授也是忘年之交,耳边经常响起叶先生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书生李杜魂”的让人振聋发聩的诗句这些或许也给了恽先生影响;或许还跟恽先生与吴健雄教授的交往有关。恽先生经常和我们提到的健雄先生给她信中的“我虽身在海外,但心系中华”,健雄先生的赤子情怀让她热泪盈眶、感动不已。在吴健雄先生的故里太仓浏河镇,健雄先生墓旁边有座紫薇楼,楼里陈列着和健雄先生有关的许多珍贵照片。我们曾在那里看到恽先生他们那代东大人当年汇聚各种资源,支持明德学校建设的场景,从这些照片中也能感受到先生胸中所奔腾的那种爱国情怀。



爱国家、爱母校、爱学生,是恽先生经常挂在嘴边的词儿。老人家的这种情怀是发自内心的,身边的人常能从她身上感受到。记忆犹新的那次就是2012年“新生文艺汇演”上的专题访谈。“新生文艺汇演”活动每年都会邀请特定的人物通过访谈形式,传递我们希望传递的价值观。2012那年“新生文艺汇演”活动,我们希望邀请两位长期坚持潜心育人,在学生中享有崇高威望,具有广泛影响的老教师的代表。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恽先生,但当时老人家已经彻底退休好几年了。没想到先生接到邀请后,很爽快就答应了,要知道老先生那时已近米寿了。后来她中气十足、声音宏亮地做了精彩的发言,场下掌声和欢呼声不断。现将其发言的精彩要点辑录如下:


我今年87.6岁(全场热烈掌声),我从1948年进入四牌楼校区到今年已经64年了(全场热烈掌声)。非常感谢历届东大的领导、东大的同事,特别是东大的同学们,使得我从一个很年轻的大学生,变成今天这样懂得一点教学工作的要求和它的情感的老教师。所以我最近写了一篇东西,叫做“教学是一份爱心、一份责任、一种创造,一种奉献。”(掌声),我送给大家作为我对东大的感激!同时我给2012级的同学十二个字,希望大家能记住:爱国家、爱东大、爱同学、要成才!大家能记住吗?(全场回应“能”)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熔铸的点滴行动之中的热忱的大爱。恽先生是真正的师者,她对学生的关爱、对教育的执著、对讲坛的坚守的这种人生情怀令人动容。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恽先生身上所展现的这种人生情怀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在日益讲求功利的大学校园里,这种有着理想主义色彩、超越功利的人生情怀,才更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


精神、境界、情怀,是我们从恽先生这部人生“大书”中品读出来的东西。恽先生的这部“大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加深、变厚、拓宽。


在写这篇关于恽先生回忆的时候,常常想到屹立在校园西北角的那株六朝古松,历经千年却依然矍铄有力,老而弥坚,显示出古拙和沧桑之美。那是我们全体东大人的精神图腾,恽先生就有着和六朝松一样的精神特质。东南大学曾经拥有一批像恽先生这样的“大先生”,仅物理教学领域就有恽瑛、马文蔚、潘人培、叶善专、吴宗汉……等诸多先生,真可谓名家荟萃、璨若星河,他们是东大人最可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特别珍惜。    


今年学校将迎来120周年华诞,在这过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先贤通过对事业的坚守与担当成就了东大厚重的历史底蕴。但我想,能够真正留在这所学校记忆深处的,一定是恽瑛先生这样永远胸怀大爱、永远心系学生、永远坚守三尺讲台的“大先生”们,因为他们是用一生来创造和奉献的。仁者寿!恽先生身上散发出来的精神、境界、情怀,形成了一股蓬勃的生命的力量,这种力量将影响、激励和鼓舞一代代东大学子们,就像“大先生”恽瑛教授那样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姿态!




本文部分引文参考书目

《从青果巷到四牌楼》    恽瑛等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

《健雄文化》(书院卷)    陆挺主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 陆挺

| 曲刚等

美编 | 李雨珊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