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清
丁乃通教授(1915~1989),浙江杭州人,著名英国文学家与民间文学家,1915年4月出生。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文学系,193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41年获该校英国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上海之江大学(1941~1942)、嵩县河南大学(1942~1945)、国立中央大学(1945~1950)、广州岭南大学(1951~1952)、香港新亚书院(1955~1956)等校。1957年起客居美国,在泛美大学(1957~1966)、西伊利诺大学(1966~1985)任教,讲授英国文学。他曾任北京大学名誉教授。1989年4月因突发心肌梗塞症在西伊利诺大学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五岁。
一
丁先生在国立中央大学开过多门课程,如名著选读、英诗选读、作文、比较文学、散文选读等。我记得有位高年级的学长曾经说过:“丁先生有学问,什么课程都能教。”徐家福先生在读大三时,曾选修丁先生的散文选读课,读了一年。丁先生讲课全用英语,并要求学生也全用英语回答问题。由于丁先生要求严格,学生就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就这样师生共同配合,教学效果非常好。
1949年至1950年,丁先生教过我班英诗选读。他的讲解非常周到详细,深入浅出。关于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英诗格律,句法,词法,词的本义、转义,诗歌的专用语等等,都不厌其烦地详细介绍。他还带领我们朗诵。他选用的教材是Palgrave的The Golden Treasury,所选诗篇有William Shakespeare的“It was a lover and his lass”,“How like a winter hath my absence been”,“A Consolation”,“To his love”(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Carpe Diem”(0 Mistress mine,where are you roaming?),“That time of year thou may’st in me behold”,“Farewell! Thou art too dear for my possessing”.“Dirge of love”(come away,come away,death,And in sad cypress let me be laid),“Fidele”(Fear no more the heat 0’the sun),“A sea dirge”(Full fathom five thy father lies),“Young love”(Tell me where is my fancy bred)等;John Milton的“On the late massacre in Piedmont”.“When the assault was intended to the City”,“On his blindness”(写他失明之苦。他于1652年四十四岁时失明,六十六岁去世。)等;以及其他诗人所写的脍炙人口的诗篇例如Thomas Nashe的“Spring”(Spring,the sweet Spring,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Thomas Wyatt的“The lover’s appeal”(And wilt thou leave·me thus!)和“A Supplication”(Forget not yet the tried intent);John Lyly的“Cupid and Campaspe”(描写爱神Cupid对所爱者赌输了眼睛,所以盲目);Robert Herrick的“Counsel to girls”(Gather ye rose buds while ye may花开堪折直须折)和“To Daffodils”(Fair Daffodils,we weep to see/You haste away to soon);Ben Jonson的“Hymn to Diana”(Queen and Huntress,chaste and fair)和“To Celia”(Drink to me only with thine eyes,/And 1 will pledge with mine。记得戴乃迭Gladdys Yang曾在外文系欢送参加抗美援朝同学的大会上朗诵此诗);Richard Lovelace的“To Lucasta,ongoing to the Wars”(Tell me not,Sweet,I am unkind)和“To Lucasta,going beyond the Seas”(If to be absent were to be/Away from thee);John Dryden的“Alexander’s feast,or,the power of music”;William Wordsworth的“The Reaper”等等。通过丁先生的生动讲解,我们得以领略英国古典诗歌之美。我也初步掌握了英诗的格律,为后来写作英文诗歌和将杜甫的十首七律译成英文格律诗奠定了基础。
二
丁先生在我们二年级结束时就以眼睛高度近视为由提出辞职。我和班上其他几个同学曾去他家挽留,没有成功。我想近视问题只是借口。解放以后,师生们都得花费大量时间来参加政治学习,改造思想,学生们不能好好读书,教授们也不能好好教书和研究学问。大教授们又是批判对象。学生们还不得不对老师们妄加指责,师不能严,道不能尊。他可能感到有压力。徐诚斌先生不也是因此去了香港吗!楼光来先生博学强记,又直话直说,言必有据,就很容易被抓辫子。反右运动中,要不是因病住院,一定会被打成大右派。范存忠先生也因被批判而多次想自杀。沈同洽先生在批斗中被打聋。如此等等。这样看来,丁先生的辞职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还记得在四年级整个上学期参加土改,下学期主要是思想改造,上课只是次要的。我班有名著选读和翻译两门课由李儒勉先生担任,课就这样排定了,我们在课堂里等着上课,但奇怪的是李先生根本没有来校报到。我向陈嘉先生提出聘请丁先生回来给我们上课,陈先生笑笑摇摇头。大概他认为丁先生在政治上不合格吧。其实这时丁先生已经在广州岭南大学任教了。
三
丁先生后来又在香港新亚书院任教,随即去美国定居,在泛美大学和西伊利诺大学讲授英国文学,达二十八年之久。从1967年到1977年的十年时间主要是用于研究中国的民间文学。他在夫人许丽霞博士的协助下,到很多图书馆搜集资料,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蜚声国际学坛。正如贾芝先生所说:“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做了细致的研究、比较和选择,完成了这本引人入门,也引人入胜的工具书。对于我国研究者,这本书是引向与世界民间故事进行比较研究的桥梁;对于国外学者,这本书则是将他们引入中国民间故事宝库的大门。”
丁先生为什么会转向呢?其动力又是什么呢?丁先生是这样说的:“我是一个美籍华人,本来是研究和教授英国作家文学的,完全不懂民间文学。六十年代初期,研究一个比较文学上的题目,发现民间文学不但是好些作家文学的基础,而且是比较两个或更多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的文学作品的最有用的工具,这才真的开始阅读关于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的书籍和杂志。至于我和中国民间文学所以结下不解之缘,主要的原因是看不惯美国自命为中国通的右倾分子和以反共自豪的从台湾去的学人,勾结起来攻击乱骂中国的民间文学工作者。我不但和他们发生争论,而且决心要用具体材料证明他们曲解了中国的民间文学。因此花了几年的心血,写了一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看了许多中国各民族的故事,认识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深刻了解中国民间文学,在世界上占了一个不但是重要而且是领先的地位。”世界民间文学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扩展;而中国民间故事的研究则是扩展的重点。但他身在美国而要研究中国的民间文学,就不得不跑遍美、加和欧洲的图书馆搜集资料,其困难可想而知要比在国内大得多。他终于花了十年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这部辉煌巨著。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英文版于1978年由芬兰国家科学院出版。中文译本共有三种:①孟慧英、董晓萍、李扬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②北京大学段宝林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③(主要根据北京版)郑建威、李倞、商孟可、段宝林译,李广成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与夫人许丽霞合著的《中国民间叙事书目》,1975年由美国旧金山中文资料中心出版。在欧美专业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四篇,如《历史地理学派及其方法》、《中国和印度支那的灰姑娘型故事》等。其代表作集为《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1994年10月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事实证明:丁先生是非常爱国的。他是出于爱国的动机而转向中国民间文学的。他说空话,而用丰硕的成果来证明自己爱国。正如钟敬文先生所说:“他真不愧为有出息的炎黄子孙的后裔。”作为学生,我要出自肺腑地向丁老师献上一联:
独上高峰凭足捷;
遥通华夏有犀灵。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48—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