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萃年 方应暄
周崇淑(1914—),祖籍江苏江宁,1914年4月19日出生。她自幼勤勉好学,酷爱音乐,中学时期在南京汇文女中就读,兼学音乐专科,1930年毕业。年仅十六岁的周先生,通情达理,因家境拮据,为了分担父母的经济压力,让正在读大学的兄长和姐姐完成学业,自己应聘于中华女中、国立遗族男校等任音乐教员。并通过自学,于1933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音乐组,专攻钢琴。毕业后即赴德国留学,就读于柏林音乐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周先生回国任湖南国立师范学院音乐教员,在她的努力下,经过多方争取,该院成立了音乐专科。在音乐专科执教四年后,随家迁至重庆。时值国立中央大学也迁至重庆沙坪坝,因为战乱,音乐组停办。时任中央大学教育长之朱经农先生,与周先生家交往笃深,他委任周先生着手筹办恢复中央大学音乐组的工作,并正式任命周崇淑先生为该组主任,直到1948年底。周先生后赴台湾,任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工作二十余年。1975年随子女赴美国定居,在美期间,周先生一直授课学生钢琴,所教学生在全美音乐教师协会资格评审考核中,每年都获得最优等奖和大小金杯及奖状无数。时至今日周先生已九十五岁高龄,仍精神矍铄,教学不停。
精心筹划 艰苦创业
抗日战争爆发,国立中央大学迁至重庆前,音乐组停办了。在重庆要恢复音乐组并非易事。但是中大农学院能把他们的牛羊牲畜,千里迢迢循陆路走了两年,赶到重庆,我们音乐组即使困难再大,也要恢复。何况又有朱经农教育长的信任,给了周先生无比的力量,因而便开始恢复中央大学音乐组的工作。
周先生亲自制订的“音乐组恢复筹办计划”,得到了中央大学校务会的通过。筹备中教学器材也是难题,主要的是钢琴,时值战乱时期,重庆买不到好钢琴,到沦陷区购买也无法运输。周先生不畏辛苦,多方打听,并根据信息找一些私人家庭商购,高价收买,终于买到三台钢琴。用小板船顺长江水运到重庆。随后她又购买了一些脚踏风琴之类的辅助教学器材,解决了音乐组恢复最大的教学器材问题。在周先生的努力下,音乐组有了和绘画组公用的一间大草房,作为我们的教室。在校门口还有了两间琴房,1943年中大艺术系音乐组恢复了!
今天老同学们说起此事,无不万分感叹,万分感恩,都说没有周先生的艰辛创业,也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周先生恢复中央大学音乐组功不可没。
日本投降,抗战胜利,中大面临“复员”(即回迁)还乡,音乐组又生机勃勃矗立在南京中大六朝松下——梅庵!曾一度停办,而后在最困难时期恢复的音乐组,已是国内培养音乐人才受到好评的系科,半个世纪以来,从那里走出了很多杰出的师资和著名歌唱家、教育家、钢琴家以及指挥家。
教书育人 成绩斐然
自恢复音乐组担任领导,及亲自教授钢琴以来,周先生本着治学严谨,多出人才的教育宗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重视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她四处奔走,广求贤士,先后聘请到一批国内外的著名音乐教授。如蔡继岜、胡然、黄友葵、苏世林(俄籍)、洪达琳、陈洪、马孝骏、章正凡、何作良、马宗符等,他们都先后在音乐组授课或兼课,学生们获益匪浅。
周先生重视系科建设,在教学中教书育人,严谨的教学态度和对人才发展的全面培养,倾注了她的全部心血。
周先生根据师范学院艺术教育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严格基础培养的同时,重视逐步顺应学生个性,对每个学生进行专业课主、辅科学习安排,并根据学生个性发展,更换主科,使之能更快、更准成才。比如有好几个学生,声乐主科两年以后,周先生根据其学习情况及发展特点,让其改为钢琴主科。实践证明,他们毕业后都能发挥所长,胜任本职工作,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所在省、市院校特级教师。
周先生作风平易近人,和学生们有很好的亲和力,她严格、仔细、和蔼、启发式的教学,以及最到位的示范,学生有口皆碑。对学生更是一视同仁,不管是官宦人家的富家子弟,还是家境贫寒的流亡学生,周先生都同等对待,尤其是家境贫寒、基础较差的学生,更是倍加关爱,体现了周先生爱才育才的高尚师德。周先生的学生遍布国内各大高校和国家及军队的文艺团体,发挥重要作用,有的还在海外发展。
旅居海外 怀念故土
周先生旅居海外多年,但始终情系故土,尤其惦记母校,眷恋梅庵,思念在大陆工作的学生们。
在台工作期间,周先生与台湾教育界同行和睦相处,她风韵儒雅、心态平和,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一直伴随至今。
对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繁荣发展,周先生激动不已。十多次的寻亲旅游,师生们相拥而泣的感人场景,周先生表述了自己怀念故土的感情。对祖国和亲友的思念之情,日益浓厚,2007年,已九十二岁高龄的周先生,还重返祖国,探望亲友。她在给学生的信中说:“只记得1980年第一次回到家乡,祖国还很落后,我的家人对我带去的什么东西都稀奇,都没有见过,临别时就留下。如今今非昔比,我反而变成乡下人了。祖国的强大,一日千里,我也有荣也。”看到学生们如今幸福和谐的生活,以及蒸蒸日上的事业,她甚感欣慰,她盼望早日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盼望自己在有生之年,仍有机会回来看望祖国的繁荣昌盛,看望母校梅庵,看望她想念的学生们。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59—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