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齐恒 朱元曙
一
朱希祖先生(1879~1944),字逷先,又作迪先、逖先。著名历史学家,浙江海盐人。1879年(清光绪五年)出生。1896年中秀才,1905年考取官费留日,就读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研习历史。1908年在日本东京受业于章太炎先生门下,习《说文解字》,甚获器重。太炎先生在《自撰年谱》中云:
弟子有成就者,蕲春黄侃季刚,归安钱夏季中(即玄同),海盐朱希祖逖先。季刚、季中皆明小学,季刚犹善音韵文辞。逖先博览,能知条理。
1909年归国,任教于嘉兴省立第二中学。辛亥革命爆发时,先生被公推为海盐县民事长(即县知事),半年后,任职于浙江省都督公署教育司;1913年初,先生赴北京参加教育部召开的国语读音统一会,独自主张采用古文篆籀经省之形为字母,既用其形,复符本音,名曰“注音字母”,经会议讨论通过,先生因之名满京城,被北京大学聘为预科文学教授,兼清史馆编修。1918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一度兼史学系系主任,后专任后职,1924年去武昌高师讲学,并去上海晋谒孙中山先生。1926年夏返京,任教于辅仁大学,1928年回北京大学,复任历史系系主任,1930年应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1932年受聘为中山大学文史研究所所长。
1934年春,先生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先生之聘,任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复兼教育部古物委员会委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先生随校迁川。1940年任国史馆筹委会总干事,辞去中大教职,专任国民政府考试院考选委员,1944年7月5日病逝于重庆,享年六十五岁。
二
先生在北大时甚得校长蔡元培先生之器重,成为蔡在教学上的得力助手。五四运动浪潮促进了先生之学术研究,他实事求是,不迷信古人,写出《中国史学通论》一书(该书作于1919~1920年,发表于1942年),把中国之浩瀚历史著作,按形式分为六大类。主张按历史学规律研究历史,反对把历史作为御用政治,反对正统的大汉族主义,主张对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一视同仁,主张在历史研究中要注重民事,不要把眼光只放在帝王身上……此诸观点,在当时简直是令人振聋发聩。他积极参加文字改革,推行白话文,1920年他曾与他人共同上书教育部,要求推行新式标点,中国新式标点之推行,即始于此。1921年他与茅盾、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先生在北大任教期间,极为注意培养人才,学生辈中朱自清、顾颉刚、蔡尚思等人日后造诣都很精深。1934年来中大后,系务与教学科研兼顾,主讲南北朝史、明史等课,内容丰富,讲解精辟,融研究成果于教学之中,深受学生爱戴,教学之余与长子朱偰先生一道对南京的历史古迹进行调查研究,于江宁、丹徒、丹阳等地发现六朝陵墓十三所,撰成《六朝陵墓调查报告》刊行于世,成为研究南京历史文化之重要文献。
先生著述甚丰,如《伪楚录辑补》、《伪齐国志长篇》、《伪齐录校补》、《汲家书考》、《华阳国志蜀国建国始末考》等,尤应指出,在《伪楚录辑补》及《伪齐录校补》两书中用张邦昌、刘豫两人先后建立的伪齐、伪楚政权为例,来警告当时的伪满和华北伪组织,以及南京的汪伪政权,将来一定逃不脱历史之惩罚。先生对南朝梁史及南明史之研究尤为精深,其著作有《明季史料题跋》、《南明广州殉国诸王考》、《明海盐小瀛州诗社考》、《萧梁旧史考》、《我国最初经略台湾考》、《海盐文献源流》等等,先生一生,致力学术研究、孜孜不倦、他曾作《自嘲》诗云:
不与人物接,不为山海游。
终生伏几案,天地一书囚。
三
先生爱国、爱民、爱史、爱生,重气节、明是非。1938年3月22日在日记中赋诗云:
嘉卉满园春意好,危楼一角夕阳斜,
可怜姹紫嫣红外,血染河山尽作花。
并在诗下注道:“时滕县、临城相继失陷,徐州危矣。”前方失利,先生为之顿足;前方胜利,先生为之振奋。同年3月28日在日记中记道:
本日报载,徐州以北战事稍占胜利,心颇宽慰。
闻台儿庄大捷喜讯,即时赋诗一首:
落花满地陨无声,春事阑珊心暗惊。
尚喜万松环绕处,天留一架海棠屏。
为了唤起军威,唤起民心,先生还与其子朱偰合作《万里长城歌》,其词云:
君不见,长城万里气吞胡,秦皇汉武逞雄图。但使长城名不灭,大汉天声终不绝。横大漠,凌海隅,天马西来大宛诛,乐浪为郡匈奴墟。只今辽海头,黑水嘶急流,荒城照落日,白骨无人收。胡马南来牧,饮马黄河曲,长城不能限马足,黄河难洗燕云辱。朱旗殷北斗,齐向长江口,高唱出塞歌,痛饮黄龙酒。曾见秦时月,曾见汉时关,曾见上将宣威鸡鹿塞,曾见前军踏破贺兰山。大汉之魂归乎来?万里长城安在哉!大汉之魂归乎来?万里长城安在哉!
先生品高、学博、论宏、著丰,文史大家,当之无愧!其道德文章、光辉业绩必将与世长存。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99—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