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南如
庄长恭(1894—1962),字丕可,福建泉州鲤城人,1894年12月25日出生。1916年毕业于泉州中学,1919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农学科,1919~1924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先后获学士、博士学位。1924~1931年,任东北大学教授兼化学系系主任。1931~1932年,任德国哥廷根大学、明兴大学客座教授。1933~1934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理学院院长。1934~1943年,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学术评议会评议员。1948年任台湾大学校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数理化学部副主任。曾任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2月25日病逝上海,享年六十八岁。
一
1924年起,庄长恭教授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明兴大学等校达九年之久,讲授有机化学、有机合成等课,备课认真,取材精当,讲解深入浅出,效果甚好。备课时除反复推敲内容外,尤注意如何讲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易于了解,难能可贵的是,能在教学过程的潜移默化中授学生以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他尝谓:吾人首先要有志于学,对所学学科感兴趣,这是学好的思想基础;其次,要注意植基,基础不好,想一步登天,不符合客观规律,也就不可能实现,犹如建造大楼,基础不牢,就容易倒塌;第三,要有毅力,能坚持,要锲而不舍,百折不回,这样的人才能成大器;第四,要独立思考,前人工作,有正有误,要通过自己思考,认识到正、误之缘由,才能在前人工作之基础上,有所发明创造。这些都是他的亲身感受,经验之谈,诚可谓治学良言,掷地有声。例如他讲有机化合物生色理论时,开始介绍生色团、助色团等,接着告诉学生不要满足于只知道琴的声音发自何处,还得思考琴弦为何能发出声音来,于是再介绍电子振动吸收一定波长的可见光波而产生补色的理论。这样,不但把问题讲清楚了,还启发了大家认识自然必须逐步深入,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数十年来,在他的培养教育下,弟子何止千人,其中不少已成为著名之化学家,为国家、为化学作出重大贡献。
二
庄长恭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致力于有机化学之研究,特别是对甾体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天然产物结构的研究贡献突出,有力推动了中国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1933年,他在德国哥廷根大学任客座教授时,从事麦角留醇结构的研究,从麦角留烷的铬酸氧化产物中分离到失碳异胆酸,并且从已知结构的异胆酸降解成为失碳异胆酸,进行比较,从而证明了麦角留烷的结构.如下图。
由此推测麦角留醇的结构。由于麦角留醇结构的重要性,表现在它和维生素D的结构关系,是国际上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因此,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国际通用教科书卡勒(Karrer)的名著《有机化学》(第二版)中所列166项文献,其中唯一一篇国人著作即为庄氏关于麦角留烷的文章,此后数十年,庄长恭教授主要从事与甾体有关的化合物的合成,以及生物碱结构的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工作,在国内外化学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有力推动了我国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
三
庄长恭教授不论做什么工作,态度都严肃认真。不仅做年终总结或季度总结认真;即便是开一个清单或开列一个一年收发信件的目录,也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有一次校对库存,一连改正了七次才开出一张清单来。他说国家的外汇必须节省,尤其是主管人更应当认真负责。
他严于律己,生活俭朴,热爱祖国,为人正直不阿。他在台湾大学担任校长时,原想辞退一批与当时权贵有裙带关系的教师,但事与愿违,遭到当局反对。他还曾几次抗拒反动军警入校捕人,并在他的宿舍里保护过被追捕的学生。他面对日趋反动的环境,希望早日见到光明,终于在1948年底,毅然返回大陆,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社会主义祖国。
庄长恭教授辞世已近半个世纪,然其对有机化学之贡献,必将与世长存,光照后世。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214-2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