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齐恒 杨初澜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1893年5月8日出生。四岁读私塾,十三岁入小学,1908年入苏州公立中学,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转入文学哲学门。1920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以后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校,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1980年病逝北京,享年八十七岁。
一
顾颉刚先生学识渊博,研究兴趣涉及民歌、传说、神话、古史辨伪、民间艺术与风俗等方面,造诣精深,创见迭出。早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即对民间歌谣兴趣浓厚,1917年着手搜集、整理苏州民歌,1926年出版民间歌谣专集《吴歌甲集》,其中收有丰富的吴歌作品以及从语言、文学、社会、历史、风俗、心理等诸多方面对这些作品进行探讨之文章。后又著有《吴歌小史》(1936年)、《苏州近代乐歌》(1937年)等论文。他研究《诗经》,力图揭示其中民歌之本来面目及其社会意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他校点已经湮没三百多年之明代民歌集《山歌》(又名《童痴二弄》,冯梦龙编),丰富了中国民间文学史的文献。
在传说、故事方面,先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即着手搜集孟姜女故事材料,从“历史的系统”和“地域的系统”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先后著有《孟姜女故事的演变》(1924年)、《孟姜女故事研究》(1927年)等文,后编辑《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三册和《孟姜女故事歌曲》(甲集),他对孟姜女传说之研究是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最先取得之重要成果,对当时和以后民间传说及故事研究具有较大影响。
先生研究神话发端于对封建史学体系的辨伪,其主要观点是:①中国古史,尤其是夏、商、周以前之古史基本上是传说材料,即“神话”,神话之所以混入历史,是封建史学家将其历史化之结果。②要用史实眼光去看史实,用传说眼光去看传说,因此,要将历史与神话加以区别,恢复神话之本来面目。③神话虽然看来荒诞不经,但它是民间文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之重要研究资料。他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及五十年代以后,曾辨析大禹神话、三皇神话、《山海经》神话、《楚辞》神话等,主要论文收入《古史辨》第一册及第七册。此外,还有《<庄子>和<楚辞>和昆仑和蓬莱神话系统的融合》(1979年)、《<禹贡>中的昆仑》(遗著)等重要论著。
先生热心研究民间艺术和民间风俗,他是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之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倡导编辑报刊民俗专栏及民俗刊物,主张大力抢救传统民间文学遗产,给予科学之记录、整理和研究,使之成为对青年进行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之教材。其重要著述还有《妙峰山》、《苏粤的婚丧》(合著)、《顾颉刚通俗论著集》等。
二
顾颉刚先生先后曾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华西大学、齐鲁大学、云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先生原在成都齐鲁大学任教,时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之朱家骅一再邀请先生来重庆办《文史杂志》并参与边政学会工作,遂于1941年6月5日由蓉乘机抵渝,适逢重庆发生惨绝人寰之大隧道惨案(指当日重庆遭日机轰炸,在大隧道中躲避空袭之数万民众因空气不流通,群向洞口涌进,然因洞门内开,越挤越不得出,因而惨死于洞中者达数万人),此乃日寇侵华,欠下我炎黄子孙之一大血债。先生来重庆后,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之顾孟馀先生闻讯即邀请先生来中大兼任历史系系主任,先生坚辞系主任一职,除兼教授外,仅允诺兼任出版部主任。自1941年6月至1943年春任教于中央大学期间,主讲中国古史研究、历史哲学和中国历史地理三门专题选修课,内容新颖,讲解剖析深透,以大批史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从哲学及社会发展之高度来看待史实,阐明自己之独到见地,学生听之如沐春风,颇受欢迎,堪称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之典范。
三
1923年顾先生在为商务印书馆编中学历史教科书时,曾得到国学大师钱玄同之指点,研究《诗经》、《尚书》、《论语》中之古史资料,从尧、舜、禹地位演化发现古史是层累造成的,发生之次序和排列之系统恰是一个反背。次年在《努力周报》发表“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念,并阐述道:第一,“时代愈后,传说之古史期愈长”,“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等”。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第三,我们“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态。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层累说”推翻了传统的“三皇五帝”系统,在当时史学界引起了一场大辩论和大轰动。1993年,在顾先生诞辰(12月25日)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先生发言即指出:“所谓‘层累地造成的古史’是史料科学范畴内的一个命题,用意在使人不要盲目地信从前人关于各种古史的各种记载,这个命题对于整理周秦两汉时代的记载古史的文献是有用的。”“对历史发展的科学论断必须建立在丰富的确实的材料的基础上,在有的情况下,史料学的研究成果甚至对于解决某个历史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远古历史的史料笼罩在重重烟雾里,层累地造成古史的观点的确是提供了考辨古史传说的一个有用的钥匙,马克思主义者没有理由不正视它、重视它。”这正是对顾先生学术工作的公正评价。“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不顾“造反派”禁令,在被批斗间隙,他还用钢笔在小学生用的作文本上将所想到的古史问题题记为《古史杂记》,陆续记了九册之多。如1968年写于第七册的《中国古代民族分合的历史》中,就认为古代东方族有:虞——国都在今河南东部之虞城县,其宗神为帝舜,姚姓或妫姓。因离山东之定陶很近,因有尧、舜禅让之说。而商朝国都在今豫东之商丘。其宗神为帝,即帝舜(帝俊)。子姓,与虞或为一族之两支。虞与商皆为鸟夷。西方族有夏——在今陕西中部,后迁于东方洛阳,其疆域远及山东。其宗神为禹,姒姓。姜(申、吕、齐、许)——即为羌族中之一支,居姜水,离周族近,故世为婚姻。姜姓,其宗神为伯夷,亦为共工(即鲧),四岳。周——国都在陕西西部之岐山县,后迁于丰镐,今咸阳县西,疑为氐族。因居夏族旧地,故称之为“夏”,姬姓,其宗神:女性为姜螈,男性为后稷(以上资料引自《顾颉刚读书笔记》,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7716页)。尽管上述观点仍有待我们后人检验、充实与论证,但他在政治高压中身体每况愈下之时,所留下的笔记,正是他终生献身学术研究之最好明证,也是对古史研究之巨大贡献与珍贵之史学遗产。
一代史学宗师顾颉刚先生归道山业已三十载,其道德文章,特别是在中国上古史领域之杰出贡献必将万古流芳,令后人永志不忘。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54—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