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学一代宗师、实验胚胎学创始人童第周教授

发布者:东大校史馆发布时间:2018-04-04浏览次数:658

李中


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人,1902528日出生于一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清贫。1918年入宁波师范,后考入宁波效实中学,1922年毕业。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科,1927年毕业,1928年任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助教。1930年去比利时,就读于比京大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4—1937年任山东大学教授。1938—1941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1941—1943年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1944—1946年任复旦大学教授。1946—1948年任山东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1949年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研究员。1949—1955年任山东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1976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兼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77—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曾任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等职。197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79330日病逝北京,享年七十七岁。

童第周教授先后任教于复旦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诸校。主讲普通动物学、细胞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胚胎学,以及实验胚胎学等课程。所授各课,内容精当,讲解透辟、富有哲理、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授以为人之道,为学之道,以身作则,熏陶感染大批学子、弟子足迹遍世界.居于学科前沿。传承老师未竟事业。

童第周教授幼时家境清贫,边学文化、边干农活,初入宁波师范,成绩欠佳,然他毅力坚强,刻苦奋斗,毕业时,成绩居于前茅,进入复旦大学,成为系中高材生。在比京大学学习时,目睹洋人对华人之藐视,说“中国人是弱国国人”,其同屋洋人竟说:“中国人太笨”,童第周教授听后,对他说:“这样吧!我们来比一比,你代表你的国家,我代表我的国家来和你相比,看谁先取得博士学位。”他在日记中写下誓言:“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国争光。”时隔四年,皇天不负苦心人,当他剥除青蛙卵巢成功、荣获博士学位时,那名和他立誓的洋人连一篇文章都没有,更说不上获博士学位。于此,他为我们炎黄子孙大大争了一口气,从而也使他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由于他有如此之亲身经历,所以,在教学中,在与弟子和同仁的交往中,身教重于言教,潜移默化,感染、影响了大批周围的人,不愧为“传道、授业、解惑”之良师。

童第周教授致力于胚胎学之研究,颇多创见,造诣殊深,成果累累,姑举大端如下:

他在两栖类(蟾蜍和黑斑蛙)胚胎发育的研究中,明确指出了胚胎发育之极性现象,从而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和决定胚胎纤毛的运动方向。

他带领的研究组在掌握了文昌鱼的饲养,产卵和人工授精等必要技术的基础上,对文昌鱼胚胎发育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论证了文昌鱼属于介乎元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是进化上的过渡类型。

在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关系时,他发现不仅是细胞核决定细胞质的发育方向,而且细胞质也决定细胞核的命运,核与质之间不是彼此完全孤立,而是二者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他们可以相互沟通,在功能上它们可以相互诱发和抑制,这便是所称的“核质关系理论”。他将雄性鲤鱼的DNA放入雌性鲤鱼的卵子内,成为首位成功复制鱼的科学家。

他还和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合作,探讨鲫鱼和鲤鱼的信息核糖核酸对金鱼尾鳍的影响。结果证明,这种核糖核酸能诱导金鱼尾鳍的双尾变成单尾等,从而开拓了在发育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中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研究领域。

在长期研究工作中,无论环境多么艰苦、研究条件如何简陋,童第周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坚持攻关,工作中对数据往往要重复五六次。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对助手们的每项实验记录,都要亲自过目,他告诫、勉励助手的话是“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因此,他写出的篇篇高质量的论文,都使国内外生物学界为之震惊,也就是这种精神,成就了我国引以为豪的伟大科学家童第周教授。

童第周教授一生热爱祖国,坚持正义进步、反对腐败落后。如前所述,早年留学比利时时,就对洋人藐视华人深为不满,对列强欺凌我国、国民党腐败无能,义愤填膺,深恶痛绝,当他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取博士学位后,因成绩优异,导师让他多留一年,再写一篇文章,即可获取特别博士时,他却考虑,“要搞研究工作,应该回祖国去,有成绩,要贡献给自己的祖国!”因而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到山东大学任教,走科学报国、科学兴国之路。时值抗战伊始,战火蔓延,山大流亡,他带领家人颠沛流离,友人邀他去香港当教授,他却婉言以拒:“我的工作可以就地取材,不必去香港了。”后来先到中央大学,后到宜宾同济大学任教,条件异常艰苦,靠借债、典当从地摊上购置了一台德制显微镜,在低矮的土屋中,继续其胚胎研究。1945年抗战胜利,回到山东大学。1947年山大学生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作为山大教授会负责人和动物系系主任的童第周教授,立刻站出来首先在抗议书上签名,积极支持学生,冒险掩护游行时被拍照的学生。在目睹国民党特务对学生迫害与抓捕后,盛怒之下组织教授到青岛警备司令部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否则集体罢教,迫使当局释放了全部被捕学生,当得知自己有可能列入黑名单时,他只是淡然一笑。数十年来,他始终勤俭朴素,甘之如饴。新中国成立后,他精神振奋,满怀信心,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成绩突出,为国争光,在其古稀之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精神更为振奋,忘我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实现了他在入党誓言中所说的“有生之年,为国家,为人民多做工作”。

童第周教授驾鹤西归业已三十载,其高尚品格、精湛学识、杰出贡献必将嘉惠后学,与世长存。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394—398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