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隆 沈艳枝
一
文坛巨擘赛珍珠①Pearl Sydestficker Buek(1892~1973),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2年6月26日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希尔斯保罗(Hillsboro)。父母均为美国长老会教士,她出生三个多月,即随父母飘洋过海来到中国,短期逗留清江浦(今淮安市淮阴区)后,即在古城镇江度过了她的少女时代。她自幼在双语环境下长大,在古文私塾老师的悉心调教下,她接受了正统的中国文言教育,并深谙中国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1907年至1909年,她赴上海英国朱威尔小姐教会学校读书一年;1910年返美接受高等教育,并于1914年在伦道夫·梅康女子学院(Randolf Macon Women’s College)取得了学士学位。毕业时,她学业出类拔萃,母校要挽留她任教,此时,突然从中国传来母亲凯丽·斯塔尔汀(Cafie Stuhing)病重的消息,赛珍珠不顾一切,毅然踏上了返乡之路,回到了镇江。她在家照顾母亲之余,先后在崇实女校和润州中学等教会学校执教三年。至此,她前后在镇江生活和工作了十八个春秋。因此,赛珍珠将古城镇江视作她的“中国故乡”。1917年她与美国农学家卜凯(John Lossing Buck)结婚。婚后她与丈夫同往安徽南宿州(今安徽宿县)。
二
1919年,卜凯夫妇受聘于美国教会所办的金陵大学,来到了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南京,并住进了金陵大学校内一幢单门独院的小楼(今平仓巷3号)。从1921年到1935年间赛珍珠先后在金陵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任教②,并同时开始小说创作。在金大、中大任教的经历,对赛珍珠的写作生涯无疑具有历史性意义:能够在中国当时最负盛名的大学里任教,给赛珍珠的创作提供了精神上的土壤和物质上的可能。她在这段时间里的所有文学作品,包括《大地》,还有《东风西风》、《青年革命家》、《儿子们》、《母亲》及《分家》、《异乡客》都成为她获得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依据。
赛珍珠的写作始于1921年。那年,她的母亲不幸去世。从小沐浴在母爱下成长的她,悲痛不能自已,为了缓解丧母之痛,同时也为了给女儿留下外祖母的故事,赛珍珠开始为母亲写回忆录。手稿完成后,赛珍珠把它藏在了南京的家中,一直没有发表;等到她发现女儿智力发育迟缓,永远不可能读懂这本书时,才定名为《异乡客》于1935年在美国出版。这本传记其实是赛珍珠的第一部书。自1921年以后,赛珍珠便笔耕不辍,陆续写了《也在中国》、《中国之美》等短文,发表在美国的杂志上。1926年,她正式出版了第一部小说《东风西风》,连载于《亚洲》杂志。
三
在此期间,东南大学先后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和中央大学,但赛珍珠始终都在它的外文系教授英文和英国文学。赛珍珠最喜欢教的课是英文。她关注当时的中国时事,并且喜欢在课上和同学讨论。和金陵大学的学生相比,赛珍珠更喜欢给中央大学的学生上课。她在传记《我的几个世界》中曾有这样的描述,“金陵大学是教会学校,它的学生或是可以享受奖学金的基督教徒的儿子,或是支付得起昂贵学费的富家子弟。他们中不少人都曾游历西方各国,世故练达;英语大抵也都不错,有的甚至还很流畅;而中央大学的学生几乎都出身贫寒,衣着简陋,经常食不果腹,没有任何英语基础。要不是自己会汉语,根本与学生无法交流。在冬天,教室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有时连破损的玻璃窗,学校都没有财力及时安装。学生们坐在冰窖一样的教室里,仍一丝不苟地学习。”③赛珍珠自己每次从中大的教室下课,冻得浑身麻木。但尽管如此,她还是更喜欢给中大的学生上课,因为“学生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每次都翘首盼望她早点到教室,下课后还舍不得她离开。课堂里讨论气氛热烈。和这群年轻人相处,她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要比从金陵大学的学生那里学到的多得多”。而她被学生的热情包围着,“虽然身上没有热气,但心里却暖烘烘的”④。她与中大学生的师生情谊直到她返美定居后,都没有中断:她还经常收到她中大学生给她的信。
1927年,赛珍珠一家由于受北伐战争的冲击,不得已东迁日本长崎避难。那一年,中国的政局日益动荡不安,对外国人的敌对情绪也日益高涨;大多数的传教士、在华白人纷纷回国。但赛珍珠一家担心在南京的中国朋友和学生受到他们的连累,又想继续各自在南京的工作,偷偷返回了南京。一回到学校,赛珍珠马上就恢复中央大学的英国文学课。她同情理解中国学生的反日反军阀情绪,又担心他们的安危,更担心学生们无法安心学习。赛珍珠在她的传记中写道,她经常发现教室里有些座位突然空着,询问后才知道这些学生被当作共产党而遭当局逮捕迫害,气愤不已。她竭力相救,“即使无法使他们免除牢狱之灾,至少可以救他们的性命”⑤。
四
在几所大学任教的经历,使赛珍珠更多地融入了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并对她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喜欢观察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困惑和思想,由此便有了发表在1924年10月的《国家》杂志上的《中国学生思维》一文。文章敏锐地揭示出她的中国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无所适从”,即在两种文明(主要是现代的西方文明和传统的中国文明)之间不知何去何从。同时,又有一批“年轻的中国人”,“一心要缔造一个新中国”,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办事不切合实际,不知道也不理解他们自己的人民有何想法,却试图照搬西方的那一套”。⑥“虽然他们的本意是成为现代人……但实际上当时根本没有真正的现代中国人,他们只是西方化的中国人”⑦。时至今日,赛珍珠对于年轻人的批评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1929年她的著名长篇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完稿。该书描写了中国农民王龙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富户的故事,突出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1931年3月《大地》一出版,就成为全美最畅销的书,并被译成上百种文字,风靡全球。赛珍珠声名大振,旋即她于1932年荣获普利策文学奖。1933年《大地》被改编为剧本在纽约上演,1936年被拍成电影,电影演员娜兹英娃因扮演女主人公而获奥斯卡金奖。《大地》与1932年写的《儿子们》和1935年写的《分家》构成了《大地三部曲》。1935年美国还出版了赛珍珠翻译的《水浒传》。赛珍珠自幼喜爱中国小说,对《水浒传》更是爱不释手。为了满足她少女时代的“中国小说情结”,她在金大、中大任教期间,耗时五年将《水浒传》译成英文。英译版的书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出处便是《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五
1935年赛珍珠回美定居,出版了纪念其父母的传记小说《战斗的天使》和《异乡客》。1936年她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1938年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史诗般的描述,为中国题材小说做出了开拓性贡献”而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也是世界迄今唯一获得普利策和诺贝尔两项文学奖的女作家。在诺贝尔奖领奖会上,她的致谢词是以《中国小说》为题的。她坦言“决定她努力从事小说创作的是中国的小说,而不是美国的小说。关于怎样讲故事、写小说的这些初期的基本知识都是在中国获得的。因此我始终相信中国的小说无论对西方的小说或者作者都应具有启示作用”。1951年她当选为美国作家协会主席。1998年10月17日,前美国总统布什在南京大学接受该校授予的名誉博士后,突然提出要去参观赛珍珠故居。他说:“我当初对中国的了解,以至后来对中国产生爱慕之情,就是受赛珍珠的影响,是从读了她的小说开始的。”由此可见其作品影响之大。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四十年。她一边教书,一边写作。先后出版了五十多部作品。1973年赛珍珠逝世于美国佛蒙特州丹比。尼克松总统在悼词中称她是:
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
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
2002年2月21日,中国国家邮政局特发行一套中英文对照的《赛珍珠》邮资明信片,纪念这位中美共同培养并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女文豪。
注:
①赛珍珠原名为Pearl Comfort Sydenstricker。1917年婚后随夫改姓Buck,即Pearl Sydenstricker Buck。她的中文名字“赛”是Sydenstricker的音译;而“珍珠”是由Pearl直译过来的。
②1925年到1927年赛珍珠在东南大学任教,1927年东南大学更名为中央大学,她继续在中央大学教书,至1931年。
③Conn,Peter,Pearl Buck:A Cultural Biograph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 176
④Conn,Peter,Pearl Buck:A Cultural Biograph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P 176
⑤Buck,Pearl S.My Several Day Company,1954.p248
⑥Buck,Pearl S.My Several Day Company,1954.P 178
⑦Buck,Pearl S.My Several Worlds,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54.p248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60—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