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家张其昀

发布者:东大校史馆发布时间:2018-03-30浏览次数:974


张其昀(1900—1985),中国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字晓峰,浙江宁波鄞县人。1923年,张其昀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哈佛大学等单位任职。1949年到台,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等职。张其昀创办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学术院等,著有《本国地理》、《政治地理学》、《中华五千年史》等。

师徒保钓

竺可桢在常年的教育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地理学、气象学的青年才俊,其中就包括张其昀、沙学浚,只是张、沙二人1949年后都去了台湾。

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成立了“联合探勘亚洲近海地区矿物资源合作委员会”。经过长期勘测及研究,该会于1968年发布研究报告,称在琉球群岛、台湾至日本本土间的大陆礁层边缘地带,黄海及渤海,都可能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一消息震动日本,日本立即采取行动,企图将钓鱼岛攫为已有。日本的行动引起中国有识之士的警觉。

19691111日,竺可桢致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我们目前虽忙于开发大陆的石油,无暇顾海上资源,但不能不为长远着想。”建议:“似乎此时我们应作一消息,声明钓鱼岛地区油田开采权应属于我所有,以为日后有必要时作为外交部正式抗议地步。”

19709月,日本发表“尖阁列岛主权及大陆礁层资源开发主权之主张”,妄称“钓鱼岛海域属于日本”。

1972年,张其昀为历史学家杨仲揆的专著《中国·琉球·钓鱼台》一书做序,引用了一则历史典故: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之际,日本侵略者制造济南惨案。日本政治家币原喜重郎在大阪演说,指出“新时代之外交政策,在于经济上之合作与繁荣,而非土地之占领与扩张”。但日本少壮派军人一意孤行,于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当日本一些民众欢庆时,币原却说“日本吞下一个炸弹”。张其昀借此指出, “世变沧桑,曷胜感慨。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他警告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窃占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等于“日本又吞下了一个炸弹”,将再次坑害日本人民。

张其昀与恩师竺可桢选择了不同的政治道路,但他们在海峡两岸不约而同地上书著文,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在竺可桢等人的努力下,197210月,新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明确将钓鱼岛海域划入中国版图,并用大字标出。1972年后,台湾出版的地图也明确标出钓鱼岛不属于琉球群岛,而属于台湾省宜兰县。这一系列行动对于维护钓鱼台列岛属于中国的一部分意义深远。

两场争议

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师)改大学制,易名东南大学。学生中大多数人反对改制,原因是南高师声誉蜚腾,与北大并称,既享受公费,又有良好的就业机会;加之当时的北高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武高师(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均沿原称而未改制。于是双方在校刊上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争议不止,引发轩然大波,即所谓的“高(师)”、“大(学)”之争。

后来,校长郭秉文召集全体同学,在学校大礼堂详加劝释,他左手举着南高师校长的名片,右手举着东大校长的名片(两校长均为郭秉文)说,两校名称虽有不同,而校长、校舍、师资、设备等无差别。毕业资格,按照学分计算。毕业时,或取东大文凭,或取南高师文凭,可听自由决定,争议始得平息。

张其昀正好是改制那年毕业,出于对南高师的挚爱,他坚持领取了南高师最后一届毕业生文凭,放弃了东南大学第一届毕业生文凭。在以后的数十年中,自己也一直自称是南高师的毕业生。在其独立撰述的《中华五千年史•自序》中说:“民国十二年夏,作者毕业于南京高师,迄今已整整四十年了。回忆在校四年间亲炙名师,所闻训示,开治史之门经,论论学之宏规。母校环境,所谓城市山林,仰高山而怀先烈,过城垣而思故国。作者今撰述《中华五千年史》,其志愿与基础,即奠定于此时。师门风义,久而弥笃,回首金陵,实令人有无限奋发兴起的意念。”

张其昀对南高师的挚爱,在50年代的台湾学术界还引发了一场风波。

  

  

事情的起因是,张其昀屡屡提到南京是“中国儒学复兴运动的策源地”、“五四运动以后,有中流砥柱之气概”云云;极力推崇南高师创办的《学衡》杂志,自有贬低北京大学《新青年》之嫌。为此遭到台湾“北大派”的不满,他们特地将胡适从美国请回来,欲与之辩一胜负。这场风波的焦点却要追溯到五四时期《新青年》与《学衡》之间的争论,双方口诛笔伐,热闹了一阵,也没有争出个高下,最后是不了了之。虽然有人认为张其昀在这一事件中引起门户之争,他也颇不以其为然。但由此可见,张其昀对南高师的偏爱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喝豆浆

张其昀提倡喝豆浆,吃豆制品。

在一次公开演讲会上,张其昀特别讲到喝豆浆、吃豆制品的事,在分析了豆浆与牛奶的成分后说,豆浆里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相比,它的营养价值绝不低于牛奶,价廉物美又方便,应该提倡。我就是一直喝豆浆的。

其实,这是由来已久的。话得从几十年前说起。1919年夏,张其昀报考南高师,笔师与口试成绩均名列前茅,体格检查却不合格,校医在张其昀的名字下写了英文“very thin built”,意思是身体太单薄,被淘汰。著名史学家柳诒徵是张其昀的主考老师,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当得知张其昀因体弱不得录取时,便去求请于学校,并说自己少年时身体瘦弱,中年以后才饱满起来等。由于柳诒徵的力荐,张其昀才特准进入南高师。数年后,张其昀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此事,感激涕零,一直尊称柳诒徵为“恩师”。南高师毕业时,柳师为其题了“守约”二字。数十年后,张其昀写了《吾师柳翼谋先生》,文中说到:柳师幼年丧父,家境极贫苦。“少时谈不到营养,餐时经常只有一块红酱豆腐,母亲姐弟三人赖以下饭。”这位当代大师就是靠红酱豆腐长大的。柳诒徵是张其昀的恩师,张对于恩师的教诲一辈子都是拳拳报膺的。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