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安
王家楫先生(1898—1976),中国原生动物学开拓者与昆虫学奠基人,乳名德璋,号仲济,江苏奉贤人。1898年5月5日出生于书香人家。三岁起读四书五经,六岁就读于肇文书院,1914年起先后就读于上海江苏省立第一商业学校、江苏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预科和南京私立金陵大学高中部。1917年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专攻农学。1921年毕业后任国立东南大学附中教员。1922—1924年任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助理员,师从我国当代生物学泰斗秉志教授,潜心学习。1923年获国立东南大学农学学士学位,1925年考取江苏省公费留美,赴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被授予优秀生物工作者奖章,其间相继被聘为美国韦斯特生物研究所访问学者和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28年,应美国耶鲁大学邀请,被聘为斯特林研究员。1929年放弃优越条件,毅然回国,被聘为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动物学部研究教授兼任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1934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1934年同我国其他动物学家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动物学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率所西迁至湖南衡山、广西阳朔,后至四川北碚。1944年动植物研究所分建为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先生任动物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上海解放后,任中央研究院沪区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动物研究所所长,应邀参加在北平召开的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此后,参加改组中央研究院和筹组中国科学院,1950年组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任所长,先后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上海分社副主任,武汉分社主委,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南分院)副院长,《水生生物集刊》、《海洋与湖沼学报》的主编、编委,《中国动物志》编委等职。1976年12月19日病逝武汉,享年七十八岁。
一
王家楫先生1929年回国,兼任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期间,主讲普通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组织学及胚胎学等课。先生学有根柢,备课充分,讲解细微,善于启发,见树而又见林,深受学生欢迎。他重视实验,要求学生脑手并重,既要善于思考,又要善于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加深对内容之理解,冀收融会贯通之效。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读书做实验都要一丝不苟。作为他的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也学到治学方法,养成良好之严谨学风,终生受用,深感老师教学之恩。先生诚乃传道、授业、解惑之良师。
二
1920年,当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将毕业之时,适逢秉志先生回国执教,给先生之感受是,“在他身上,每句话和每个动作都代表了一种尊严”,此乃先生对秉志先生之真实写照与真情流露。从此,先生在秉志先生门下潜心探索,对达尔文之物种起源与进化论嗜之入迷,从而爱上了原生动物,因为在这个生物家庭中,他看到了远古动物和植物分化的共同祖先的痕迹。从此,他广泛收集原生动物文献,特别当他了解到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完全空白时,便立志为之奉献一生。1925年他首次在我国刊物上发表《南京原生动物之研究》一文,标志了我国原生动物研究之开端。在美留学期间,除了完成白化鼠、灰鼠视神经与性别退化方面的研究外,他还利用假期自费到林穴海洋生物研究所采集海洋原生动物标本并开展研究。1929年完成其博士论文《淡水池塘原生动物季节分布的生态学研究》,他曾谦虚地说:“我最早从事原生动物生态学调查,其价值也许很小,但总是一个新的尝试。”三十年后美国博士生Stuarts Bamforth在先生研究过的池塘做了实验后,所得结果与先生三十年前的结果惊人相似。维持三十年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相似的调控机理如何?此问题给生物学家以极大的启示,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同时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先生这项开创性研究之重要价值。经过多年勤奋探索,一篇篇有关原生动物分类、生理、生态的论文连续在美国权威性学术刊物Science,Morph01.and Physi01.,Proc.Soc.Exp.Bi01.and Med.,Physi01.Z00l.上发表,引起美国生物学界的高度重视,并奠定了他在原生动物学界的地位,美国耶鲁大学动物系特邀先生为斯特林研究员。
王家楫先生在无脊椎动物学领域兴趣广泛,不仅开拓了我国原生动物学,而《中国淡水昆虫志》(1960年)的发表,又表明他无愧是中国淡水昆虫学的开创人。昆虫是一种重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是许多经济水生动物的优质食物和开口饲料。该专著首次对分布在我国沼泽、池塘、湖泊及水库内的常见昆虫种类进行详细分类和描述。内容包括已观察到的二百五十二种分隶于七十九属、十五科。其中有四个新种及两个新族,自“目”到“属”的特征都有扼要叙述,并附有检索表,对种的描述特别详细,所有二百五十二种都附有一个或多个图像,共计有五百三十三个图像,归纳成二十七幅图版。对昆虫的亲缘关系以及形态、生理、生态等都作了深入探讨,此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湖北省科学大会奖。当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面临迁出上海、所址待定的关键时刻,先生执意不肯将所建于太湖畔之无锡或苏州,而是坚决支持中国科学院的决定,将所迁往当时条件较差的湖北,就是为了便于结合渔业生产和资源利用的实际,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实践表明,四十年来,水生生物研究所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着重围绕淡水水域及水生生物做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不少工作在国内是开拓性的,为在我国建立与发展淡水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和水产养殖学都起了推动和先导作用。
王家楫先生一生正直、品格高尚、治学严谨,他为我国原生动物学与昆虫学之开拓奠基之功必将永存于世。
中央大学南京校友会、中央大学校友文选编纂委员会编:《南雍骊珠 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再续》,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238—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