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任鸿隽

发布者:东大校史馆发布时间:2018-03-30浏览次数:384


任鸿隽(1886—1961),字叔永,祖籍浙江归安(今湖州),18861220日出生在四川垫江县一个官吏家庭。他6岁入私塾,12岁与弟弟任鸿年一起考入垫江书院,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1904年,他赴巴县参加院试,考取秀才第三名。同年,考入清政府废除科举后四川创办的第一所中学——重庆府中学堂师范班。在这里,任鸿隽在政治上受到老师杨沧白等人的影响,萌发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1905年底,他毕业后到重庆开智小学和私立重庆中学堂执教。1907年初,他与学友周秉鲁、罗锦章赴上海求学,入中国公学高等预科甲班。课余,他经常与同学张奚若、杨杏佛、胡适等谈论时事,向往革命。

1908年初,任鸿隽在学友的帮助下,随同佘耀彤东渡日本留学。初入同文中学,翌年夏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成为清政府官费留学生,研习应用化学。同时,任鸿隽还跟随章太炎学习国学,对文字训诂及诸子学得益甚多,并深受其排满思想影响。正是在这一年,他经同学但懋辛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任同盟会四川分会书记、会长等职。他学习应用化学,目的在于继承喻培伦、黄复生之事业,为革命党人制造炸弹。武昌起义前后,为配合四川铁路风潮,任鸿隽先后发表了《川人告哀文》、《为铁路国有告国人书》等文章,积极鼓动反清革命。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任鸿隽由东京返回上海,参与组织援蜀军。

19121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任鸿隽任总统府秘书。他先后为孙中山草拟了《告前方将士文》、《咨参议院文》、《祭明陵文》等文稿。

南北议和告成后,任鸿隽对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极为不满,便弃官请求出国学习,得到了批准。在他去美国留学前,应邀入唐绍仪内阁任秘书,不久赴天津任《民意报》总编辑,撰写了《共和建设别记》,揭露袁世凯在南北和议中运用手腕谋取临时大总统的内幕。袁世凯对任鸿隽的行为极为不满,乃通过法租界当局迫令《民意报》停刊。11月底,任鸿隽被稽勋局选派赴美留学,与杨杏佛等同入康乃尔大学文学院。

19146月,任鸿隽与在康乃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商议创办《科学》月刊,发起组织中国科学社。19151月,《科学》月刊正式出版;10月,中国科学社正式成立,任鸿隽与赵元任、胡明复等5人被选为中国科学社第一届董事会董事,任鸿隽被推举为董事会会长兼中国科学社社长。在此期间,任鸿隽还曾主编过《留美学生季报》,与胡适等人过从甚密。1916年,他与胡适围绕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问题发生一场激烈的辩论。他与梅迪生、杨杏佛一起反对胡适提倡的白话文,尤其反对白话诗,肇始了五四时期白话文与文言文之论战。

19176月,任鸿隽在康乃尔大学毕业,获化学学士学位。为了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他决定去哥伦比亚大学继续研究化学。经过一年多的苦读,他获得该校化学硕士学位,并于191810月回国。伴随着任鸿隽学成回国,中国科学社总事务所也由美国迁回国内,先后在上海和南京设办事处。任鸿隽为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扩大科学活动,曾发起“五万元基金”募集运动。他在上海曾多次拜访孙中山,寻求孙中山的支持。

此时孙中山正在著述《孙文学说》,将有关科学部分委托任鸿隽校读,并鼓励留学生应自有组织,以对国家有所贡献,对中国科学社组织颇为赞赏,并给予极大的支持。

1919年春,任鸿隽从上海回四川,积极宣传“科学救国”,在各学校、商会演说,鼓吹科学思想。他向四川督军熊克武建议在四川建立钢、铁两厂,奠定四川钢铁工业的基础。熊克武委托任鸿隽草拟创设钢铁厂的计划,并派任鸿隽等人去美国采购设备并调查炼钢方法。1920年夏,当任鸿隽考察回国后,四川军阀混战,熊克武已经辞去四川督军职务,建设钢铁厂计划暂停。任鸿隽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之邀,赴北京担任北京大学化学教授兼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不久辞去北大教职,专门担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以图推进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未及一年,范源廉因教育经费风潮辞职,任鸿隽也随之辞职。

19228月,中国科学社在江苏南通举行第七次年会,修订社章增设理事会,以负责经常工作。年会选举张謇、蔡元培、梁启超等9人为董事,选举竺可桢、胡明复、任鸿隽、丁文江、赵元任等11人为第一届理事,任鸿隽为理事长,仍然负责中国科学社的日常工作。同年冬,任鸿隽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不久到南京任国立东南大学副校长。1925年春,他因不满学校派系斗争而辞职,专心著述《科学概论》一书。19258月,任鸿隽到北京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秘书,此后任秘书长、副干事长、干事长直至1935年。

1927年,蔡元培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和大学院院长,并受命筹建中央研究院。任鸿隽积极参与筹建工作,并担任大学院科学教育委员会委员。1929年,教育部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共同组织图书馆委员会,筹建北京图书馆,任鸿隽参与筹备并一度代理图书馆委员会书记。192811月,任鸿隽被任命为四川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直到1931年去职。次年1月,他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19359月出任四川大学校长,与妻子陈衡哲迁居成都。陈衡哲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女教授,长于西洋史,原为北京大学教授,赴成都后在四川大学任西洋史教授。

任鸿隽与妻子陈衡哲

陈衡哲在成都《新新新闻》上著文抨击四川达官贵人娶女大学生为姨太太,认为这是对女性的侮辱,号召四川妇女争取独立自主。她还在胡适主办的《独立评论》上发表许多文章,猛烈抨击四川政治和社会弊端,因而引起四川当局的不满和攻击,被迫离开成都回北平。19376月,任鸿隽也辞去川大校长职务,回北平担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委员长。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任鸿隽应蒋介石之邀南下,参加庐山谈话会。次年7月,任鸿隽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第一届国民参政会。是年底,任鸿隽应蔡元培之邀,到云南昆明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化学研究所所长和评议员等职,负责中央研究院的日常工作。

1941年冬,中央研究院迁至重庆,任鸿隽辞去中央研究院的职务,再次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担任干事长。19441月,中国科学社董事会改为监委会,任鸿隽继任社长、监委会书记以及理事会会长、临时编委会委员和特约撰稿通讯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鸿隽随同中基会和中国科学社返回上海,不久再度赴美考察,于1947年春回国后定居上海,致力于中基会和中国科学社的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8月,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简称“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科普”),任鸿隽当选为全国科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和常委会委员。作为中国科学社的主要负责人,任鸿隽在筹组这两个机构活动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配合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任鸿隽召集中国科学社理事会,决定将当时中国科学社主办的几项科学事业先后移交给人民政府或国家的其他科学组织。1951年,他将《科学》月刊与《自然科学》合并,由全国科联主办刊行;1953年,他将《科学画报》交上海科学普及协会继续刊行;1954年,他将生物研究所移交中国科学院;1956年,他将明复图书馆捐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改组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1956年到1957年间,他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所属印刷厂合并给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出版社,编辑部合并给上海科技出版社,仪器部分合并给上海量具工具制造厂。1959年秋,由中国科学社理事会提议,并得到全体社员同意,将科学社拥有的房屋、财产、书籍、设备等,全部捐献给国家。196054日,中国科学社宣告结束。

任鸿隽的著作和译著颇多。据初步统计,他先后在《科学》、《东方杂志》、《新教育》、《教育杂志》、《建设》、《现代评论》、《新青年》、《留美学生季报》、《中国科学社论文专刊》(英文版)等刊物上发表200多篇文章,内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教育、科学发展史、科学家传记等方面。任鸿隽重视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的巨大作用,撰写了很多宣传科学和传播科学技术的文章。其主要著作有《科学概论》,译作有《教育论》、《最近百年化学的进展》、《大宇宙与小宇宙》、《爱因斯坦与相对论》等。此外,他还与李珩、吴学周合译了《科学与科学思想发展史》,与胡明复等人合译了《汉译科学大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鸿隽是第一届全国政协特邀代表,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科技图书馆馆长。

1958年上海科技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合并后,任鸿隽任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市科技协会副主席等职。1961119日,任鸿隽在上海病逝,终年75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