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工学院“理学班”的历史

发布者:东大校史馆发布时间:2018-03-28浏览次数:2467

樊发兴


一、“理学班”的建立背景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195019511952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农业连年创纪录丰收,工商业初步得到恢复和发展,镇压和清剿了国内的敌对势力,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亦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宏伟纲要,进一步激励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在苏联帮助下,156个重点建设项目踏实推进。1955年中央政府向全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发出了向科学进军,向副博士进军的号召(国际形势迫逼我国当年只有向苏联学习,苏联当时的最高给予是副博士)。1956年凡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知识分子都要订立向副博士进军的规划。1957年东欧巨变,前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了援助我国建设的专家,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迫使我们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

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在当时被誉为中国南方清华(北方是清华大学),是工科大学中的骄子之一。在这种形势下,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学院领导按照中央有关部委的指示在1959年底从全校各系四年级学生中(当时本科是五年制)物色抽调了15位同学脱离原班级,组成了“理学班”。抽调条件是政治条件合格,各科学习成绩好(即所谓“又红又专”苗子)。“理学班”的方向是为加强国防、加强海空军建设力量,学习内容是在工科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理学”课程:数学、物理、化学、工业电子学、外语以及后续的专业课,领导期望学员以百折不挠精神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实践证明中央领导人的远见卓识,殚精竭虑地为国为民操劳,除了工农业取得辉煌成就外,在国防建设上更是震惊世界,1964年、1965年先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内乱中,也还自力更生研制出多种型号的飞机样机飞上了蓝天,海军建设方面也稳步前进。


二、“理学班”的成立

学校领导抽调的15位同学,由当时党委组织部长黄海宽、人事处长陈云清和学生科长李碧琼召集我们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24周年座谈会暨理学班成立仪式。除了讲清国际国内形势迫切需要加速国防建设外,还明确了“理学班”学员的任务:既要百折不挠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建设新专业的工作(参与建立新专业的方向、科目、要求等调查研究……)。尽管当时正值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但还是按预备教师的待遇,每月发给每人15元津贴。

可以想到“理学班”的学员是很辛苦的,身兼二职,老师给我们讲授的课程内容又深又精炼,课外还要东奔西跑进行调研,没足够时间消化,囫囵吞枣。就本人来说,我的编制在“741”教研组,要为未来的航天科学做准备,除接受本校学习内容外,每周还要去南京航空学院旁听空气动力学和自动控制课程。

理学班”隶属当时南京工学院的基础课部管辖,这个课部负责全校各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的教学(五年大学基本上是头二年的课程),由六大教研组构成: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体育和外语。课部建有党总支,书记为程云、副书记孙健(时任校党委副书记宫明光的爱人)兼部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王文学。“理学班”建有党小组,组长顾金海;还建有团支部,书记是樊发兴。

理学班”15人能走到一起,大家倍感光荣也亲切,对未来充满憧憬与期待,对这个集体很珍爱,大家建议照个相做留念,时间是19603月,由“光华”照相馆拍摄,地点是南京成贤街珠江路南侧桥南头西侧,此照相馆的技术在南京是不错的,曾给国民党主席蒋介石照过相。这张照片,想不到在时隔五十七年后的今天晒出,引起东南大学档案馆领导的注意。要我写上这篇回忆文章(我也八十多岁了)。

 照片中15人的名字从左至右:

 前排:陈潮源、张元林、顾金海、叶善专、陈浩球

 中排:陆如英、杨月枝、陆雨时、舒素珍、陈韵笙

 后排:沈桂荣、樊发兴、袁易全、张明亮、赵成壁


三、对“理学班”学生的培养

 理学班成立之后,由党总支书记程云做了进一步的动员和对每一个人的要求。要求每一个学员“克服困难和工作的双重任务,绝不能辜负党和组织上对你们的期望和要求,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完成的好坏对你们是一种考验,希望你们经得住……”

 当时学校还未设立辅导员制,“理学班”由党总支副书记孙健同志负责联系。

1960年上半年“理学班”第一学期正式开始,当时学校(实际为基础课部)为我们开设的课程《高等数学》、《复变函数》、《概率论》是由数学教研组的高金衡、孙家乐老师授课和辅导,《电工电子学》是动力系的李士雄教授和仇学仪老师授课和辅导,《运动稳定性》由数学教研组的周荣富老师授课,《俄语》由外语教研组的陈复庚老师授课。

 时间到了1960年的78月份,这个班的成员大致明确了专业方向,根据上级指示建立二个新教研室:“721”和“741”,前者以物理学科为方向,重点研究海军方面的学科,如水声、声纳等;后者重点研究空军方面的学科,如飞机、导弹、火箭等飞行体的力学和自控等等。分在741教研组的是樊发兴、杨月枝、陈韵笙、赵成壁、沈桂荣,分在721教研组的有顾金海、袁易全、张明亮、舒素珍、陆雨时、陆如英,其余人员充实和加强老教研组,如物理和数学。实际上,在当时并未明确宣布归属名单,大家热气腾腾的天天在一起听课、学习、研讨,气氛亲和。

19609月初,学校把“理学班”学生和后来抽调来的部分学生作为预备教师派往多所国家重点大学的相关学科进修。樊发兴和岳峰(预备教师)等人派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时学校在北京西郊玉泉路,由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兼校长,由科学院党委书记张劲夫兼党委书记)。我进入科技大学的自动化系自动控制教研室并随四年级一个班级听课进修。自动控制系的总支书记是刘毅大校,系主任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卢元九兼任,党总支副书记是陈仪,我被任命团总支书记,系办公室主任是周烈上尉。主讲教师都由中国科学院相应研究所派出,教学内容无疑是当时学科的前沿。岳峰等人进修在数学学科。

赵成壁、虞弼礼(预备教师)等人去了北京航空学院进修;黄冬官(预备教师)、邹必谦(预备教师)等人去了北京大学;舒素珍去了南京大学进修,孙育才(预备教师)去了浙江大学……在北京地区有十多人进修,领导上明确总体情况由我负责。当时通讯不便,科大在郊区,交通也不便(不但公车少,而且为节省能源,公共汽车背上都驮着一个很大的煤气包,汽车经过黑烟缭绕,让你呼吸都困难)。所以我与各人的联络仅限于年假,平时联系少,而在当时个人或是人际之间主要的问题也是生活困难造成:诸如每个月发给个人计划用粮,有的人把应该吃一个月的定量粮票半个月就吃光了,要帮助解决下半个月的生活问题啦,或者是有人偷吃了什么东西啦,或者是有人捡了别人剩余的馒头吃,相互之间闹了矛盾,或者是有人在社会上缺乏礼貌或行为不规范等;在学习方面也有因压力太大搞得失眠生病的。总之在忙忙碌碌中的纷扰中找当事的进修人员做工作,克服困难,过了一坎又一坎。那时我自己也很年轻,又有繁重的学习任务要完成,但这是一项必须很好完成的政治任务,完成得好坏是作为共产党员够不够格的问题,是对党交给的任务的态度问题。社会工作要完成,跟随四年级学生学习工作也必须完成。

 当南京工学院得知我若继续进修,按科技大学的政策将由他们统一分配的消息后,就发出公文,将我调回到学校的“741”教研室。


四、“理学班”的结束

 时间到了三年困难时期的末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全国各行各业提出按八字方针:调整、充实、巩固、提高进行整顿。在这样的形势下,原先建立的“721”和“741”二个教研室于1963年底被撤销,原先“721”的成员大部被分配到物理教研室,另有一部分与无线电系的有关学科联合成立水声、声纳教研室,研究有关海军建设的科目。原先在“741”教研室的人员,大部分并入了力学教研室。

 情况是:

 数学教研室:陈潮源、张元林、陈浩球;

 力学教研室:樊发兴、沈桂荣、赵成壁;

 物理教研室:舒素珍、叶善专、陆雨时;

 水声教研室:顾金海、袁易全、陆如英。


五、“理学班”成员今何在?

 南京工学院“理学班”从195912月底组建到1963年底解散,实际上成班建制只存在了半年,随后就分配到新成立的“721”和“741”教研室,再到1963年撤销“721”、“741”教研室,同学们分散到物理、水声、力学教研室,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开始了漫长教师职业生涯,有的后来调离了南京工学院。

1、杨月枝:天津大学力学教研室(已故)。

2、陈韵笙:西安交通大学力学教研室。

3、沈桂荣:在南工从事理论力学教学,80年代调入同济大学理论力学室任主任,后下海经商,据说搞得不错。

4、张明亮:南京工学院人事处、宣传部干部(已故)。

5、赵成壁:南工力学教研室从事理论力学教学,退休后随孩子在美国芝加哥定居。

6、叶善专:曾任国家教委工科大学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物理教学方面有较好的建树,曾合编出版了工科大学物理教材(四本)等,退休后去上海儿子处居住。

7、陆如英:在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讲授计算机课程。

8、袁易全:在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退休(已故)。

9、陈潮源:从事工科大学数学教学,退休在家(南京)。

10、张元林:在工科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方面有建树,曾被香港中文大学受聘去讲课。

11、陈浩球:在工科大学的高等数学教学方面有建树,退休后全家在美国定居(洛杉矶)。

12、陆雨时:南京工学院从事工科大学物理教学,退休(已故)。

13、顾金海: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水声教研室工作,曾任系领导,80年代调任新成立的江南社会学院任副院长,退休在苏州。

14、舒素珍:曾为南京工学院物理教学优秀教师,合编工科大学物理学通用教材(四本),曾任物理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

15、樊发兴:南京工学院工科大学力学教学,多次获优秀教学奖,优秀教材奖,曾任全国工科材料力学电化教材编审委员四人之一。出版译著教材二部,从事过多项重要科研,发表过多篇论文。曾任材料力学教研室负责人、校共青团委员会干部、南工广播站长;曾借调共青团江苏省和共青团中央工作,受到过开国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列为接班人培养,经受多种锻炼和考验,1968-1978还被选为南京工学院革命委员会委员。1996年退休,在南工学习和工作了整整四十年。回首往事,这四十年是踏实学习和工作的四十年,尽管也有波折和缺点,但并没虚度,心中平安。目前,舒素珍、樊发兴夫妇随三个儿女在美国华盛顿侨居。

   

                                                                南京工学院1956级学生、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退休教师   

                                    樊发兴   

                                      二〇一七年六月于美国华盛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