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唐明述,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29年3月31日出生于四川安岳。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56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研究生毕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在南京化工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现为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性杂志《水泥与混凝土研究》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水泥和混凝土材料科学,特别是对影响混凝土工程寿命的碱——集料反应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包括检测方法、反应过程机理、分类、工程判定、抑制措施以及制定相应标准和预防措施的专家系统等。创建的压蒸快速法已定为我国和法国标准。碱碳酸盐反应快速法已被国际材料与建筑构造研究试验所联合会列为筛选试验。近年来,发现机场、立交桥、铁路桥、轨枕、工业及民用建筑,因碱——集料反应而遭受严重破坏的现象,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工程界的高度重视。其课题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他省部级奖。发表中外论文260余篇,著(译)近10部。曾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及江苏省劳动模范。
1960年,刚从南京化工学院研究生班毕业不久的唐明述,参加了长江三峡大坝碱——集料反应的研究。后来,虽然三峡大坝迟迟未建,但唐明述从这次研究中看到了碱——集料反应对国民经济的深远意义,从此确定了自己终生的研究课题。
一晃40多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唐明述在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潜心研究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特别是混凝土工程寿命和安全性,在理论和方法上都获得创造性成果。创建的砂石碱活性快速鉴定法国际上被称为“中国法”,已被多国试验和使用,现已列为我国及法国标准。
2004年10月,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的世界著名学者云集北京,参加第十二届国际碱——集料反应会议。作为会议主席,唐明述得到与会专家的尊重。美国Purdue大学工程材料教授Diamond说:“作为碱——集料反应领域的最主要的学者和研究者,唐教授在世界上声誉是十分肯定的。他是此领域中国的领导科学家。”加拿大Gillott教授认为,“唐教授的论文对阐明碱——集料反应的本质是一个里程碑,唐教授的研究工作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中国国界。”
岁月弥久 信念弥坚
唐明述对青年学子常说:“不仅要学会做学问,更要学会做人,一定要爱党,爱国,爱人民,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搞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要面向国家的重大需求,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科学工作者的研究要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他自己把这个战场选在了影响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寿命的混凝土。40多年来,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每到一地,他都要在各种各样的混凝土建筑物前转来转去,细心观测这些建筑物的“健康状况”。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他终于总结出预防、发现、消除碱——集料反应的一整套理论,成为我国和国际上碱——集料反应研究的著名专家。
他从一个专家的视角清醒地看到,保证重大基础设施使用期达100年以上,这是一个多么值得重视的领域啊!机场、公路、桥梁、大坝的短寿命不仅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而且重建与维修费更是不堪重负。浪费的不仅仅是资源、能源,更重要的是破坏了环境,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我国水泥产量达9.7亿吨,占世界的46%。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态势还会保持很长的时间,我国水泥产量有可能占世界的2/3。我国基建工程规模空前,基础设施无论在世界还是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大坝、桥梁、公路、铁路、港口、隧道、海上海峡工程,地下工程以及工业和民用建筑的使用寿命是最值得予以重视的领域。我国基建工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以江苏省为例,2004年水泥产量达8000万吨,超过德、英、法的综合,人均水泥用量也远远超过他们。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基建规模是古今中外前所未有,举世瞩目。
他深知近年来发达国家在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惨痛教训。他曾于1986年及2000年两次赴加拿大考察大坝、桥梁、公路的破坏,损失相当严重。以70多岁的高龄仍笔耕不辍,为延长工程寿命、造福人民献计献策。他多次撰文呼吁和强调,提高我国基建工程寿命是最大的节约,提高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及其对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环境的重大意义。在当前我国超速发展的基建工程若耐久性不好,寿命不长,其损失之严重将使资源、能源不丰富的我国所难以承受。他建议从科学技术和社会措施两个层面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我国重大工程寿命达100年以上,节约能源和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还根据中国的国情,基于科技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材料科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利用工业废渣、矿渣、煤灰粉、硅粉,代替熟料生产水泥,不仅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而且能够改善混凝土的性能,特别是耐久性。2004年我国煤产量为19.56亿吨,预期今后将达到24亿吨,则煤灰粉量将达到3亿吨。再加上煤矸石,将达到6亿吨以上。若能充分利用定将获得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考虑到矿物能源——石油和煤储量的有限性,他建议从现在起倡导从植物中提取燃料。植物是可再生资源,用植物纤维代替合成纤维、用竹筋代替钢筋,选择用于适当的混凝土工程之中,将十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潜心研究 业绩辉煌
踏踏实实做学者,认认真真做学问,这是唐明述的行为准则。
“进了学术的门,就要准备好做苦行僧,没有谁随便可以成功!”唐明述用自己的言行无言地告诫年轻人要摒弃浮躁,回归纯净的学术殿堂。几十年来,他锲而不舍地苦心钻研。特别是对影响混凝土工程寿命的碱——集料反应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检测方法、反应过程机理、分类、工程判定、抑制措施以及制定相应标准和预防措施的专家系统等。1987年,他摘取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当年一等奖空缺)。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工厂烧窑,他还抽空自学法、日、德三门外语。
唐明述认为,学术上一定要重视基础理论,如果不重视基础理论的话,没办法在国际上站住脚,更不能有所创新。而作为一个基础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耐得住寂寞才能获得成功。他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从事混凝土碱——集料反应课题,这是包括了地质学上的所有的岩石、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在内的砂石材料。水泥本身是一种复杂的多份材料,混凝土也是多相集合体。混凝土工程涉及国家重大的诸如发电站、水电站、飞机场等大型工程,一旦破坏将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严重的政治后果。本着一颗拳拳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赤诚之心,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立下了致力碱——集料反应研究的志向,以达到预防和治愈对水泥混凝土产生破坏作用的“恶性病”。
为了将碱——集料反应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他整天泡在实验室内,如痴如醉,专心致志地做实验。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仍顶着“白专道路”压力,不改初衷,坚持研究。毕业多年的校友提起他时常说:“唐老师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他钻研和实干精神,一年几乎有三百六十天能看到他在实验室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他所创建的砂石碱活性快速鉴定法深受国际学术界和工程界的重视,被命名为“中国压蒸快速法”,被多国试验和使用,并被我国和法国列为国家标准,已应用于三峡工程和小浪底工程等重大工程领域。20世纪反应新分类法,90年代,他又提出了碱——集料反应新分类法,赢得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
鞠躬尽瘁 甘做铺路石
唐明述常常勉励青年人在学术上要有创见,以“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师法其长,勿学其短”为格言,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所培养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中有的成了国外知名专家,有的成为国内大型工程的技术总负责人,还有的成为南京市副市长、南京工业大学领导,更多的成为了水泥化学方面的专家。材料学院院长许仲梓教授说:“唐老师甘为人梯,把我们年青人推向前台,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一展中国青年学者的风采。”材料学院党委书
记祝社民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正是由于唐院士乐于奉献、甘做铺路石,才使得我们的碱——集料反应研究走在国际学术前沿。”
近几年,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资助,与唐明述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正是他的倡导和帮助,材料学院许多中青年教师先后在应用研究成果、为重大工程服务的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他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始终积极将年轻科技人员推向前沿,担当重任,让年轻人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增长才干。
他要求青年学者要具备创新能力,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突破学科传统,敢于突破极限和禁区,敢于突破惯性思维,同时不迷信权威,不随波逐流。他认为,博士生必需具备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除了需要基本的知识积累和智力训练外,更需培养和具备在复杂情势下抓住问题要害、找出解决办法的能力。为此,他强调导师在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中要乐于为学生创造条件,精确把握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龙教授在南京工业大学读书时是一个不愿墨守成规的人,在学术上总爱独出心裁,另辟蹊径。在做研究生论文时他按自己的想法提出了一个研究方向,但是当时非常仿徨,因为按南京工业大学当年规定研究生开题必须经由一流导师组成的考察组答辩论证后方可进行。在徐德龙鼓起勇气大胆地阐述了自己的方案后,唐明述肯定他的研究方向说,“科学研究的实质就在于不断创新,搞学术研究的人如果不敢于向权威挑战,不敢于超越前人,超越自己,那就绝不会有进步,不能向更深领域拓展”。事后,徐德龙感慨地说;“唐明述院士等人的鼓励,加速了我在科学道路上奋进的步伐。”
从严治学 培育英才
唐明述为国家培养博士生、硕士生30余人,他的治学育人的经验令人称道。多年来,唐院士一直坚持给入学新生上好第一堂课。他从做人谈到做学问,从做学问谈到时代的要求,谈到竞争机制下所需的人才素质,再谈到青年学子所应担负的责任。
在讲课方面,唐明述既力求反映最新成就,把学生引导到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又能系统介绍某一学派和重要理论的发展过程、争论的焦点、当前的观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的展望。这样,既能使同学们了解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过程,又能了解当前的问题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研究的热情。他十分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常说:“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高度创造力的教师,才有高度创造性的学生。”
唐明述从不因自己的年事已高或繁重的工作,而淡忘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工作,他总是关心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无论是科技文化节活动,还是“教授沙龙”教育教学论坛活动,我们总能看见他那儒雅的身影,听到他那洪亮的声音;无论是在操场上,还是在报告厅内,我们总能看见他那亲切的面孔和长者的慈样。
唐明述希望同学们一定要记着“懂得珍惜时间、善于利用时间”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条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坚决不去网吧作浪费时间的游戏,争分夺秒为取得优异成绩而艰苦奋斗。
唐院士鼓励学生创新。他说:“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基础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本意在于原始性。”他还教导当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做学问还要学会做人。当引导学生们读到领袖和先烈的豪言壮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时候,他启发学生一定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他送学生们两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0年前,唐明述曾挥毫写下一首诗《校庆抒怀》:
岁月漫长兮,晴雨互现;
历经磨炼兮,信念愈坚。
云开雾散兮,快马加鞭;
业绩辉煌兮,大学冠冕。
鞠躬尽瘁兮,培育英才;
人才辈出兮,青胜于蓝。
自强不息兮,跨越世纪;
群贤相助兮,远扬风帆。
同心协力兮,一流在望;
远景遥望兮,彩霞满园。
10年后的今天,读此抒情诗依旧觉得荡气回肠,充盈着感染力,字里行间无不透射出一种人格的力量和气魄。这是一位敦厚亲和的长者的写照,更是一部丰富充实的人生教科书的内涵。
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士与金陵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