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乃燕(1927—1930)

发布者:东大校史馆发布时间:2018-03-26浏览次数:2096

 

张乃燕(1894—1958),浙江吴兴人。1912年参加中国国民党。1913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伦敦皇家理工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研习化学。1919年获日内瓦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浙江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广东大学担(兼)任教授。1923年—1933年期间,曾担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广州大本营参议、外交部秘书、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国民政府大学院参事、浙江省政府委员、建设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1927—1930年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及中央大学校长。1928229日第四中山大学易名江苏大学,张乃燕继任校长,同年5月又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张乃燕留任,为中央大学的首任校长,直到193011月辞职获准,在校任职三年有余。

张乃燕被任命为校长后,聘请周鲠生、俞庆棠、竺可桢、柳诒徵等学界精英成立大学筹备委员会,行使学校行政权力。此外,张乃燕还积极计划筹备研究院,将设计中的研究院事务分为五种,供大学教授和毕业生研究;特聘专家研究学术及应用问题;接受国民政府委托研究的问题;接受政府及公私个人的资助奖励学术;刊印研究报告。研究院的设想最终因资金和人才的困难而未得实施。张乃燕对学校重要院系的负责人的任免和教授的聘任,很少以党派政治背景为依据,如任命农学院院长邹秉文、理学院院长孙洪芬、图书馆主任洪范九等。在其倡导下,学校的学术研究也呈现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出版了一系列的学术刊物及学术著作。

1930年,学生呈请校长,称中大行政费用占总费用的百分之十,而教育部规定的只有百分之十,要求行政机构缩减开支,裁汰冗员,以此来提高教授待遇,减轻学生负担。在各种压力下,张乃燕开始改革行政机构,但却又遭受到教授们的反对,教授们认为改变学校组织这种重大事宜应当由有教授代表组成的校务会议来表决通过,而不应由校长一人决定。校务整理因此陷入困顿之中,受到学生与教授双方压力的张乃燕向上请辞,但因无人愿意接手未能得到批准。期间,中央大学时有学潮发生,引起国民政府不满。张乃燕再次辞职,教育部任命朱家骅接任中央大学校长。

19335月,张乃燕任驻比利时国全权公使,并受建设委员会之托,考察欧洲各国建设事业。19355月,辞职返国。抗日战争期间,隐居上海,学画山水。1958年在上海逝世,终年64岁。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