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崛起 声名远播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金陵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工学院等8所学校相关系、科,在四牌楼原中央大学校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汪海粟为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南京工学院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和教育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在社会上享有卓著声誉。
组建伊始 团结奋进(1952—1956)
南京工学院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依靠教师办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工业化建设专门人才。
土木工程系同学在天安门进行标高矫正实习
1956年10月,南京工学院召开第一次科学讨论会
运动不断 曲折发展(1957—1966)
尽管政治运动频繁,南工仍在曲折中发展。1962年后,学校新建了一批国家及国防建设急需的专业,推进了新一轮教学改革,南工师生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
学校承担了全国通用教材的编审工作,编写出版了40余种教材,被全国高校广泛采用,有的多次再版,或出增订版,沿用至今。
文革浩劫 逆境前行(1966—1976)
“文革”期间,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南工仍完成了600余项科研任务,其中有40多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6项填补了国内空白。
钟训正教授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
拨乱反正 改革振兴(1976—1988)
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国家拨乱反正,恢复了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南工迎来了77、78级新生。学校正常办学秩序迅速恢复,各项改革迭次推进,校园呈现勃勃生机。在整个八十年代,南工的多项改革走在全国高校前列。
1978年,学校恢复研究生教育,至1985年,在校研究生79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8人。
1986年,南京工学院研究生院成立暨开学典礼
1978年起,南京工学院立足发展实际,逐步恢复和创办了理科、文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国内第一流、国际有影响”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