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孟馀(1941—1943)

发布者:东大校史馆发布时间:2018-03-26浏览次数:798


顾孟馀1888—1972),1888年出生于河北宛平(今北京市),原籍浙江上虞。幼读译学馆,后留学德国,在莱比锡大学及柏林大学,先学习电学,后转攻政治经济学。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德文系主任、经济系主任及连任教务长、广东大学校长、中山大学副委员长、国民党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铁道部长、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等职。

19416月中大校长罗家伦辞职获准,在陈布雷的推荐下,顾孟馀于19417月被任命为国立中央大学校长。顾到校第3日,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布办校方针:“学术思想自由,一切党派退出学校。”接着,聘童冠贤为教务长,张庆桢为训导长、王书林为总务长,陈章兼图书馆长。又克服战时的极端困难,在法学院法律系设置司法组,又在校内新设气象组。对其它院系也进行了调整,使当时的中央大学除缺商学院,具有文、理、法、农、工、医、师范等7个学院、40多个系、科、组,2000名学生,成为全国系科最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在用人制度上,顾孟馀大胆聘用年轻学者。当时各院系任教的教授多40岁左右,最年轻的三位“孩子教授”都在30岁左右:理学院地质系教授翁文波和工学院化工系教授时钧二人时年仅29岁,理学院地理系教授兼系主任李旭旦刚30岁。当时年纪最大的是文学院研究生导师柳诒徵教授,也不过61岁。为全面掌握、考核各教授的水平、能力、教学质量,顾将教授列出名单,每人留两页空白纸。又轮流请来该校10年内的毕业生,一一询问各自授课教授的学识、能力、方法,再一一记在空白纸上。他说,如访问在校学生,难于问到实情,只有问毕业生才能说真话,以此可掌握全校教授的基本隋况。 顾孟馀任校长期间,积极支持学生邀请各界著名人士来校演讲,包括吴玉章郭沫若黄炎培史良章士钊等,为活跃学生生活、宣传抗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1943年初蒋介石中央训练团开会,要重庆各大学的校长集会,他却派训导长出席,蒋对中央大学有所责备,他闻之忿然辞职。蒋介石亲自出面两次慰留未果,学生因闻CC吴南轩将来校继任,即以1500人游行挽留,接着听说教育部长陈立夫将亲自出任中央大学校长,于是又出现了“驱吴拒陈”风波,结果2月召开的行政院会议批准他辞职,并决定行政院长蒋介石兼任中大校长,风波始告平息。

抗战胜利后,顾孟馀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他拒不就职。1949年顾孟馀定居香港,在香港创办《火道》杂志,后定居美国加州伯克来,并受聘为国民政府“总统府”资政。1969年返台湾定居,19726月病逝于台北。

 

x